港鐵怎能拒絕交代,連番導致服務嚴重受阻的架空電纜絕緣體,究竟是甚麼牌子、產自何地?
港鐵不只是一家上市公司,更是在香港經營集體運輸系統、擁有鐵路專營權、日均載客達510萬人次的公共事業機構。董事局內,又有兩名問責局長和運輸署長,作為政府代表,監察港鐵運作。港鐵絕不能單憑商業理由,就無視公眾知情權,隱瞞這樣基本的資料。
但港鐵為甚麼隱瞞絕緣體供應商的寶號呢?相信是因為一旦公佈,傳媒一定會追查這家供應商在甚麼地方生產絕緣體。傳媒的焦點,自然是這批懷疑是次貨的「歐洲名牌」絕緣體,是否大陸生產。
傳媒和公眾有這樣的關注很正常。大陸是世界工廠,歐洲名牌也時有中招。例如半個月前,著名英國頂級跑車生產商Aston Martin就發現,提供油門腳踏的深圳公司,使用了一家東莞製造商假冒美國杜邦化工的塑膠材料。由於擔心油門腳踏臂斷裂,Aston Martin宣佈召回1.7萬架跑車更換零件。
香港公眾對港鐵使用國貨一直心存疑慮。大家仍然記得,兩年半前,內地接連發生溫州動車慘劇和上海地鐵追尾事故後,公眾對港鐵引入首批由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長客)的國產列車非常保留,尤其是當時已傳出,長客生產的京滬和諧號高鐵列車因故障頻生而全線回收。
坊間質疑,港鐵跟長客合作取得曼谷地鐵的合約後,不久就在芸芸入標的歐洲、日本、韓國生產商中,選中長客批出列車生產合約,而且造價並不便宜,達11億元。中新社當時形容,那是「內地企業第一次成功打入國際高端城市軌道車輛市場」。其後,港鐵更再跟長客簽訂共值14億元的南港島線無人駕駛列車採購合同。
港英時代,港鐵(與九鐵合併前稱地鐵)曾經是公認管理水平高、服務質素佳的機構。近年積極開拓內地市場的同時,服務和管理卻屢爆問題,水平下降。也許,這正是當局應深入探究的「系統性」問題所在。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