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茵、張珮琪報道】清朝嘉慶年間在廣州創辦的何正岐利刀莊,200多年來擁中國「南刀之最」美譽,家族手藝避過戰亂與改朝換代,卻不敵香港近年的加租浪潮,現於長沙灣的店舖宣告下月中光榮結業。最後一代傳人何業成面對時移世易,仍堅持用最靚鋼水和永久保養;代價是顧客幾十年不用換新刀,難有利可圖。昔日以「周身刀張張利」形容人有本事,今天真材實料或已不合時宜。
刀具永久保養
刀莊本於昨日結業,街坊聞風連日到來掃貨,人人買幾把刀剪備用,店內擠得水洩不通。大至斬豬骨的九江彎刀,小至刀鋒不足一寸的修甲剪,69歲的成哥都習慣親手開鋒,平日已經常工作到半夜,結業前生意暴增,更是凌晨2、3點都做不完,最終獲業主讓他續租至下月19日,以完成手頭工作。
老式刀莊,有種自信和底氣。何正岐利出品,都鑄有自家店號和地址,「以前做生意準備好耐㗎嘛,所以鑿埋地址,畀顧客信心保證」。當大企業紛紛縮短產品壽命以提高銷量,何氏刀具卻永遠可以拿回店裏再磨利修補。有顧客的刀已用了近半世紀,刀鋒由三吋闊磨到只剩吋半,仍然毋須更換。
舊款何氏刀上所鑄地址前面,還鑄有「MADE IN HK」字樣,這幾個曾令港人傲視世界的英文字,道出何氏刀莊由盛至衰的故事。「何正岐利成記」於清朝嘉慶年間(1796年)由何家在廣州創立,被譽為華南最好的刀剪,惟1949年後被中共收歸國營。成哥的父親何穀自小在廣州總店學打刀,30年代為避戰亂來港,另辦「何正岐利合記」,保存了家族手藝和品牌。
香港工業起飛,是何正岐利生意最興旺時期。由酒樓大廚到街市小販、由製衣廠到假髮廠,人人靠一把刀剪及一雙手搵食。深水埗滿街工廠妹,都是何正岐利的擁躉,「佢特別加工磨過㗎,所以襟用又鋒利好多,做嘢快啲,剪布唔會披口」。當年做車衣女工的何太,就因為愛用何氏剪刀而與成哥相識,其後共諧連理。那年代工商業客佔刀莊生意九成,薄利多銷,盈利已夠成哥養大三個女兒。
80年代末工業北移,地產炒賣取代實業,企業連鎖集團化,再不懂欣賞一把鋒刀利剪。「以前啲師傅自己出來揀啱自己嘅刀,用開一個牌子,第二啲牌子佢唔用㗎。」現在大企業都由採購部買,買手不會來光顧小刀莊,也只懂看銀碼和品牌,不辨質素和價值。
憂倒蝕寧退休
街坊主婦雖仍然捧場,但家用刀損耗小,一用就幾十年;鈍了、跌崩了,成哥維修只收十多元至幾十元。他不介意只有些微利潤,但舖位四年前轉新業主,突然加租近五成至1.9萬元,後再加至2.1萬,最後的微利都沒有了,「自己付出咁多,但就冇錢賺」。
年邁又辛勞,還要擔心倒蝕,索性退休,「去到我呢代唔能夠保持祖業,又自卑又傷感,迫於無奈無辦法,受時代淘汰,呢個市場漸漸都會無㗎喇。不過臨結業咁多客捧場,我個心都舒服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