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策會報告 糾纏枝節(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長策會報告 糾纏枝節
(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一眾梁粉把持的長策會向政府提交的所謂長遠房屋策略諮詢報告,不少傳媒都將焦點集中在歷史經驗早已證實失敗的假議題租管上,卻忽視了有名無實的長遠房屋策略建議,其實都是捨本逐末,在枝節問題上糾纏,搞來搞去,除了在既得利益者(公共房屋住戶)之間製造矛盾外,根本一無是處,不值一哂。
諮詢報告唯一可取的地方,就是說出了一個可悲的事實:公屋輪候冊中申請人數已突破24萬,當中非長者單身人士逾半,首次超越一般申請;其中有近六成約45,000人為專上或以上學歷,百分之四十二申請人為學生。
事實充份說明,隨着社會兩極化日趨嚴重和社會發展空間備受金融地產壟斷資本的擠壓,教育已非脫貧和向上流動的保證。出於自利的現實考慮(符合右派的經濟哲學),年輕人不管是出於對前途失去信心抑或實際需要,加入尋租活動(Rent-seeking)的行列,實在理所當然,無可厚非。
雖然報告指出市民普遍支持政府未來十年興建47萬個單位的房屋供應目標,其中公私營比例為六比四,而未來十年將會興建28萬間公共房屋,但顢頇無能的特區政府能否達標固成疑問(覓地困難只是藉口)。假若基本政策不改和社會貧富懸殊持續惡化,加上低收入的大陸新移民源源不絕湧入,即使達標,相信亦無法滿足普羅大眾的公屋需求。
長策會不去針對問題根本,只能在枝節上想方設法,小修小補;結果左支右絀,順得哥情失嫂意,只會在持份者當中製造矛盾,有關利益爭拗無日無之。例如在公屋分配方面,長策會建議定期檢視配額、入息及資產要求,剔除不符資格申請者,以及支持富戶政策,建議檢討住戶入息計算方法。結果不言而喻,基於自利的誘引,所謂的「公屋富戶」不是被迫虛報或隱瞞資料,就是削足就履,兩夫婦寧願一人不工作以符合入住資格,因為除笨有精,怎樣計算也有着數。不消說,要執行上述政策的行政成本不菲,結果得益的就是規模越來越大的房屋署官僚機構。
在居屋方面,長策會支持增建居屋,但要滿足年輕人及首次置業者的買樓需求,建議新居屋預留一至三成單位予合資格單身人士購買。由於居屋定價與私樓市價掛鈎的政策一直不改,以私樓價格目前怎樣向下調整亦動輒在萬元呎以上計,符合資格購買居屋的年輕人根本鳳毛麟角;沒有父母的財政支援,例如代付首期,結果形同畫餅充飢。林本利在周二的「蘋論」已指出,現時「白居二」政策效果根本與原來目標相違,矛盾百出,不單證實失敗,更會為炒家製造另一個炒賣市場,浪費公帑。
其實,房屋政策的關鍵並非資助市民置業,再重建和延續所謂「置業階梯」的神話,最終只會為地產霸權利益服務。時移世易,港英管治時期七十年代締建的房屋政策,已因社會經濟條件的改變不能機械重複。目前本港居民已有半數入住公共房屋(公屋、居屋和夾屋),只要限制低收入新移民入境,將資助房屋政策全部集中興建不同面積的公屋,取消收入和資產限制,只供沒有置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租住,租金水平一律訂於家庭收入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的水平,同時適用於公屋富戶,便可打破現時由地產霸權支配一切的困局,改變長期根植於港人「置業必然致富」的思維,紓解無力向上流動的年輕一代的困境,一舉多得。
道理很簡單。有關政策可將目前公營房屋和私營房屋市場切斷,不再掛鈎,讓市民在租住和置業之間有真正選擇;由此而產生的市場力量,勢必將當前虛假人為的「供求失衡」造成的高昂樓價拖低,最終達到一個與實體經濟增長相適應的平衡點。
政府毋須資助市民置業,卻有絕對責任解決住屋問題。梁振英以打擊地產霸權為幌子,騙取民望,目的其實是走老董的舊路,用公帑資助基層市民置業,充當置業階梯的底層,為地產霸權締建的帝國,終生淪為屋奴。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