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傳播的天使與魔鬼(浸大傳播系講師 阮穎嫻) - 阮穎嫻

政治傳播的天使與魔鬼
(浸大傳播系講師 阮穎嫻) - 阮穎嫻

這陣子出街,地鐵、巴士、天橋盡是林鄭三人的「有商有量,實現普選」海報,鋪天蓋地。看這光景,我知道,「和平佔中」難矣。
政治傳播,目的是引導民意,最重要是言簡意賅、方便傳播。類似的政治傳播挑戰,就是2010年的五區公投。「五區公投」,是五區議員辭職補選發動公投,希望市民投票表達普選意向。當時發起的五人到處游說,政府也嚴陣以待,落力杯葛,稱只是「補選」。雖然對於某些階層或年紀的人來說還是難明,但後期輿論由「五區公投是甚麼」轉到「究竟是公投還是補選」,最後五十萬人投票,證明傳播尚算成功。
如果五區公投的論述難度是2-3級,和平佔中則起碼有7-8級。「和平佔中」的全名叫「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全句訊息的關鍵是佔領中環,當然不停有人問究竟幾時佔中,答案卻異常艱澀。要將佔中的概念說清楚,真不知從何說起;有幾多部曲,一開始光是講解「非暴力」以及點解犯法已經花了不少唇舌,然後又有公民提名、機構提名、政黨提名,現在還有商討公投宣誓,一般人根本難以明白。
我甚至懷疑,簽了意向書、聲稱明白佔中目標和程序的那些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將始末解釋清楚。「和平佔中」的傳播挑戰,不在於解釋次數或時間不夠,而是內容極度繁複深奧。有人怪香港人沒有挺身而出,但如果他們連事情本身也搞不清楚,又怎能怪人?
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公民提名」之所以好賣,並獲得六成支持 ,是因為見其名思其義。「和平佔中」雖得其名,但戴耀廷教授說「和平佔中」不一定會佔中,是一個平台、一套機制,讓市民商討策略,繼而行動。如果「和平佔中」的「實」不是佔中,為何一開始要叫「佔中」?叫做「普選商討平台」還比較清晰。不過「普選商討平台」就比「和平佔中」少了爆發力和宣傳效果,可見改一個好名是何等困難。
談到政治宣傳,林鄭深諳此道。港九新界各處,星羅棋布,盡是「有商有量,實現普選」八個大字,簡單易明,配以林鄭選特首般的親切笑容,令市民覺得好似真的有商量,也不為意廣告費是我們交的稅。林鄭擺出的架勢是「有得傾」,但她曾在論壇表示「廣泛代表性是確保各個界別能均衡參與,人多勢眾也並非廣泛代表性」 ,言下之意是300萬選民也不及幾百人的委員會有代表性,並將「均衡參與」及「代表性」的意思混淆,當中的邏輯謬誤,驟耳聽來,你唔講我唔講,邊個知。小市民懶得理,就信了林鄭。林鄭表面開明,是在門口擺天使,魔鬼在細節內,無人察覺。「和平佔中」的門面是以身試法的魔鬼,天使卻在公民抗命的道德和正義,這種邏輯轉折,必須細心思考才能明白,就算天使在裏面,也被埋沒。而因為細節太多阻礙傳播,所以細節最終成了拖累運動的魔鬼。
「和平佔中」還無意給林鄭戴了高帽。林鄭三人拍了一條「有商有量,實現普選」的宣傳片 ,佔中三子就照辦煮碗,用差不多的對白、配樂、場景和走位,拍了一條「有你有我,實現真普選」 。要知道二次創作要成功,必須加入新的元素,例如惡搞和搞笑,添上創意。人稱樂壇蟑螂的Tommy Dragon阮民安抄韓國歌手G-Dragon的音樂錄像就是好例子,後者比前者的人氣高很多,才可以成名。佔中三子倒模地copy一條片,跟大家說「我們跟林鄭一樣都有商有量」,好像認可了林鄭的開放態度,增強了林鄭的地位,此消彼長,無助宣傳自己。
一年前,有人會問點解要佔中;一年後,如果還有人理會佔中,會問佔中班人搞乜鬼。要拯救「和平佔中」,就要想辦法將訊息濃縮成最多10秒,才有利傳播。好像學民思潮的訊息比「和平佔中」簡單,以五區公投爭取公民提名,前者是方法,後者是目標,在傳播上才有優勢。市民不完全明白所有細節,其實不重要,而且根本無可能。很多歷史上走上抗爭道路的公民,也沒有巨細無遺地了解行動的一切,靠着信念和心中一團火,就踏上征途隨領袖去了。既然「和平佔中」已考慮周詳道德問題,傳播的重點應放在游說、爭取支持,慢慢解釋也不遲。

阮穎嫻
浸大傳播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