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編舟者 - 何卓衡

蘋果樹下:編舟者 - 何卓衡

小時候習慣,今天查起字典時,仍喜歡翻紙本的。所以看到日本電影《字裡人間》裡的人花十幾年時間去編一部詞典,又說好的紙質能令人真正接觸到文字,感覺特別有趣。
手中最舊的是喬硯農編的《中文字典》。它從編寫到出版都在香港完成,由一九六三年初版,到現在仍有再版。在學校教育尚未普及的六十年代,原來也曾經有人肯花心思編寫字典。《中文字典》也是我上學時的第一本字典,一九八二年三十版,換句話說它在二十年間出版三十次,風行程度不難想像。
意外地,在谷歌、維基裡都找不着喬先生的生平,上圖書館碰碰運氣,發現原來他一直在香港編寫過很多教授國語的書,藉出版年份、序言、前言,才追溯到他一點足跡。
一九六二年六版《新基本國語》前言的下款,寫着「喬硯農誌於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 公元一九四九年元月」,那時的國立中山大學位處廣州,翻過幾頁,「基本國語之組織」文末則寫着「喬硯農序於香港華僑語文出版社 一九三九年六月」,顯示喬先生在三、四十年代於中港之間工作,他的出版社在一九三九年或以前便已在尖沙咀經營。《新國語會話》(1950)封面上,著者抬頭寫着「北平」二字,他在一九五一年《進步國語》再版序言裡,說到自己「多年沒有回去北京了」,看來喬先生是北京人吧?
他在《廣州話口語詞的研究》(1966)就說,國語流行區域廣泛,當社會進步,交通發達,人與人接觸頻繁,學會國語、推廣國語,使國語統一,是時代所趨,研究廣州話,看來矛盾,其實是為了使廣東人從廣州音的音韻知識,推斷國語的字音字調,對學習國語很有幫助。要正確地把兩地方言、詞語互相對照並非易事,他認為能夠用國語詞語跟廣州話口語詞對照時,便拿來對照,不然仍然去解釋它們的含意,說明它們的用法。
他說旨在幫助廣東人學國語,幫助外省人認識廣州話,也幫助學生學者做方言研究,我看他簡直在推廣中文了。他說自己雖然久居廣東,但究竟不是地道的廣東同鄉,編寫這樣的一部方言詞書,既要在審音上下工夫,更須在析義上求慎重,以前資訊、資源遠遠沒有今日便利,可想而知他有多缺乏材料參考。
他說,口語詞就是活生生的人們說的話,廣州話是漢語的主要方言,包含了很多古語、古音,廣州話口語詞辭彙豐富,很多極深刻,極雋永的意味,在廣州話的俗語、成語、歇後語中隨處可見。各地語言沒有優劣之別,封建不合理的句子才要極力剷掉。
學海無涯苦作舟。《字裡人間》日文原名是《編舟記》,裡面那部詞典叫《大渡海》,若果大家看過,或者更能想像喬先生的努力。
一個不懂說廣東話,在尖沙咀做語文研究的老北京人,尤其他編寫的用心,今天讀來,更添況味。
作者:何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