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港隊沒有隊醫隨行,引起大眾關注運動隊醫的工作。最近我的團隊聯同國際足協及亞洲足協合辦東亞區第一次足球隊醫培訓班,為亞洲十五個國家及地區逾40位醫生和物理治療師,及本港和外地運動醫學專家進行為期一周的交流和培訓。
今次課程重點是處理不同部位,包括頭、頸、脊椎及四肢等的運動創傷,也有探討青少年和女性運動員的相關運動醫學問題,及運動創傷的特性和處理。另外還包括賽前體檢、出發前準備工作、在高低溫下比賽的相關問題、運動營養、運動心理、運動補充劑應用、劇烈比賽後如何促進恢復、場上危急疾病處理、緊急心肺復蘇法、去顫器應用及反禁藥最新知識等。
很多人對出發前準備和到達場地後的工作非常感興趣,除了要做賽前體檢,熟悉每位運動員身體狀況外,隊醫亦可藉體檢為運動員講解比賽場地天氣、衣着準備、飲食注意,並作有需要的疫苗注射。隊醫應先了解當地的住宿及醫療配套,以及若有需要護送運動員回港時的相關安排。
隨身的醫藥準備亦是一大學問,上機隨身的藥物與在運動員村和比賽場地的醫藥用品大有不同。而且很多時只有一名隊醫隨行,要兼任醫生、物理治療師、護士、營養師甚至心理治療師的工作。由此可見隊醫絕不單是普通的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應該是受過相關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
當然,出席大型運動會時,領隊、奧委會及官方代表有其重要性,他們理應各司其職,為運動員及代表隊服務及把關。在現今的制度下,隊醫能否隨行為運動員在大型運動會服務,還是較為被動,但不應忽略其工作重要性。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恒醫生
隔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