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閒暇和興致,撿一本半文半白的世俗風情小說細品,不失為消磨週末的一種可能。譬如手邊這本剛剛面世的英譯《蜃樓志》。創作於19世紀早期的《蜃樓志》講的是廣州十三行洋商之子蘇吉士,突遭父親蘇萬魁疾卒之觴,不得不立刻承擔起這個大家族的重任。這位賈寶玉式的公子哥,不但性萌動的更早於怡紅公子,還能於駕馭慾火的同時,在廣州商業社會底定自家版圖。
小兒女私情和商人奮鬥史的背後,是即將邁入近代的嘈雜的中國歷史舞台。《蜃樓志》1804年面世,當時鴉片日漸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大宗。見微知著,就像《金瓶梅》中讀得到晚明社會的極度奢腐與頹廢,在《蜃樓志》裡,也能看出鴉片戰爭前夕,廣東各地風起雲湧的處處叛亂,以及官商勾結這個熟悉橋段再次上演。所以說,此書既延續了初見於《紅樓夢》的中國青春文化,又在對廣州、惠州叛亂的描寫中復興了《水滸傳》以來的浪漫英雄主義傳統。
由於種種原因,在普通讀者之中,《蜃樓志》遠非耳熟能詳之作。不過慧眼識珠的人從古至今一直都在,這一次竟還是身在太平洋彼岸的翻譯大師、哈佛大學東亞系的韓南教授(Patrick Hanan)。韓南歷來醉心中國小說的研究和翻譯,之前已有多部近代舊體小說的上承譯作出版。這一次的《蜃樓志》其實也延續了他對亂世中創作的「私小說」的興趣。他的翻譯精準有趣,不但沒有lost in translation,反而在語言轉換中,凸顯了中國語言內斂雅致的幽默與俏皮。英譯本出版者中文大學出版社邀請到了多位中國文學學者品讀譯本,諸位方家的讚譽讀來都別有趣致:
王德威說在韓南的翻譯下, 《蜃樓志》得到了完美再現。小說精確捕捉了將要邁入摩登紀元的中國社會中,一齊湧現的種種道德範式和社會行為,以及當時中國人的新鮮期待和蠢蠢欲動。李歐梵說得更誘惑,一本中國世俗小說中的滄海遺珠,一位無可挑剔的英譯大家──韓南翻譯的《蜃樓志》讓我們得以一瞥鴉片戰爭前夕廣州社會的士人生活:活色生香、細緻入微的閨房之外是一個搖搖欲墜、叛亂四起的遲暮帝國──彷彿是將《紅樓夢》的主角們拋進了現代中國的滾滾紅塵之中。這本別具一格的中國成長小說讀來固然需要幾許耐心,但得到的卻是智識和感性的幾多歡愉。堪薩斯大學的McMahon教授則認為《蜃樓志》是19世紀早期這個重要歷史時刻的關鍵作品。它就像是一部那時拍攝的限制級電影,在觸及不少嚴肅議題的同時,匯集了各種情色邂逅和暴力衝突。它的主要人物既有貪婪無度的敗家子,又有色膽包天的花和尚;既有討人可憐的花花公子和他的溫柔妻、狐媚妾,又有最後長伴青燈古佛的豪放女。在這本韓南翻譯的又一經典作品中,我們終於有幸開闊視野,讀到這本被遺忘的奇妙小說。
作者: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