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
本港未來面對的主要挑戰之一,是人口老化問題。王尹巧儀指「現在每5.1個在職人士供養1位老人,到2047年變成每1.8個在職人士便要供養1個老人」,她建議仿效澳洲,利用財政儲備成立「未來基金」,為下一代未雨綢繆。「就好似有錢人,都會成立教育基金,如果投資失敗冇錢、破產,都有基金令下一代可以讀書!」基金初期成立規模要逾千億元。她以澳洲為例,為應對人口老化於2006年政府初期撥款約1,300億港元成立基金,然後透過出售政府資產及於財政儲備中每年撥出部分資金,於2009年完成最後一筆政府撥款後,基金規模達4,300億港元,之後便停止注資,靠基金投資收益來增長,至今規模已增值至6,900億港元。4年內累計回報60.5%,成績相當不俗。
可作較進取投資
她指出未來基金的特色,是基金規定只能於遠期才能動用,澳洲就定於2020年才可以動用基金;由於短期內不會動用,因此可容許基金作出較進取型投資策略,包括投資於新興市場或發達國家股票、基建、房地產及債券等。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亦希望政府,「不要只是將錢放進庫房,而是要為香港長遠發展做些事情!」
談及與新加坡相比,王尹巧儀指對方的財政更加穩健,原因之一是新加坡政府收入更為多元化,經常性收入除了利得稅、薪俸稅外,還有博彩稅、商品稅、資產稅等,還有旗下2個主權基金投資收益,部份亦撥作經常性收入。回歸後香港曾經歷了6次財政赤字,但新加坡自1990年以來,只有2009年錄得一次輕微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