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Business of Art開欄時,首篇文章題目是「日本人的公益資本主義」,寫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儘管當時並無明言,但以它作為起首,其實是刻意為之的。一如交響樂的前奏,我想借文章說明這欄目談的雖然是藝術的商業面,但這一切都離不開人和社會。No, we don't write things like,「Fracis Bacon名畫賣十一億,好有Tay屎呀!」
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一個關於城鄉藝術的故事。那時候當然沒有料及,在那之後2013年會發生信和屯門市廣場拆展事件,本地藝團空城計劃又會在新界種出一朵名為「坪輋.村校.展演藝術節」的花。一時間,城.鄉.藝術的討論有如剛睡醒的貓,一伸懶腰便精神飽滿地活動起來。
如今2014年,一月轉瞬又過,日本即將又有新一個藝術祭舉行。只是這次策劃人北川FRAM選取的地點,既非瀨戶內海,也不是更為人所識的越後妻有地區,而是東京都附近的市原市(Ichihara)。
「中房總國際藝術祭 Ichihara ART X MIX」將在3月21日至5月11日舉行。有意前往的讀者現在可以請定假,買定機票。
借藝術為地區注入活力
以市原作為藝術祭的舉行地點,算是一件頗令人費解的事。如果說北川這一系列藝術祭目的在活化地區,連結城市與鄉村生活,那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連結的對象就是大海,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連結的對象則是農地。市原卻不過是離東京都心兩小時車程的地方,那豈不是「城市」連結「城市」嗎?這簡直就等於黎明金句,「左手又係肉,手背又係肉」,令人無語。
在網絡下載了藝術祭介紹,翻開細讀,便知箇中意義。所謂「城市」,其實也有很多面向。市原雖臨近東京都,但同樣面臨人口老化、社區活力下降等問題。50年代末開始,市原開始大量建設工廠,原有的漁農業被工業取代,而今日工業又日漸衰落。Ichihara ART X MIX目的便是借助藝術的力量,為地區重新注入活力。
藝術祭與它的兩個姊妹項目大同小異。同樣是邀來世界各地和日本本土藝術家,與當地社區互動,創作符合社區需要的作品,再展示於當地,一方面讓藝術品成為住民的記憶,另一方面吸引遊客來訪,直接為地區帶來經濟效益。作為實例,北川將把當地的棄置學校改裝成社區會堂、展覽及表演空間。南北貫通市原地區的小湊鐵道會變成創意平台。南市原養老溪谷一帶依然保留的自然區域則會提供就地生產的食材,成為藝術祭「食的藝術」一部份。
食也是藝術。EAT&ART TARO(食與藝術太郎)曾在越後妻有和瀨戶內煮過菜熬過湯,今回也將繼續參加,在市原的土地上,煮飯給大家吃。
「天晴的話,去市原吧!」(晴れたら市原、 行こう)是藝術祭的口號。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並非信手拈來的。
如果天晴便去市原,暗示了市原是一個隨時可達的場所,而不似瀨戶內和越後妻有等地,遠離城市,去參觀非得事前規劃不可。Ichihara ART X MIX接近東京的特色,會否讓它能夠帶出與其姊妹項目不一樣的意念和討論?這一點我是非常期待的。
三月回來後再給大家報告成果。
楊天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