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君臨」亞洲(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美國「君臨」亞洲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這一陣子,很多外交家、政客都愛拿一次大戰前的局勢,跟現在作類比。說得最多的,是中國的崛起類似一戰前的德國,不阻止她隨便改變國際秩序的話,原本的平衡就會被破壞,東亞地區就會像一戰前的歐洲那樣爭拗不斷,最終會大戰一場。
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Robert Kagan,就一再把中國跟一戰前的德國相比,認為不好好「管理」她的話,後果可能會很嚴重。其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東施效顰,也來個類似的比喻,指中、日兩國的關係就像一戰前的德國跟英國那樣,即使雙方有密切的商業、貿易聯繫,也不足以防止戰爭。只是一戰前的英國是七海霸王,殖民地遍佈全球,跟現時的日本不可同日而語。安倍的比喻實在是不倫不類。
拿一次世界大戰套用在當前國際關係當然有其道理,特別是中國快速冒起及試圖改變地區及國際秩序,更是跟一戰前的德國有不少相似之處。只是,借用一戰前的國際秩序作分析框架是一回事,硬把一戰前兩陣對壘的歐洲局勢套用在今天的亞洲大國關係上卻不大適合。
試想想,當年德國雖然強大,仍然要受法俄同盟的制約,必須拉攏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 Empire)作盟友以資抗衡,後來還加上跟法國、英國不和的意大利。現在的中國經濟規模也許更大,但在亞洲區以至全世界,沒有同聲同氣可以共患難的盟友,沒有形成一個陣營;有的時候甚至成為眾矢之的,備受不同國家的針對和提防。她要像德國般刮起風浪不容易。
不過,最大的分別還在於美國,還在於有美國這個有力的平衡者或「世界警察」存在,致力維持現有的國際秩序,不致突然崩壞或大亂。只要看看近期美國外交攻勢之凌厲及深入就可看到端倪。
一次大戰前擔當類似角色的是英國,美國則留在自我孤立狀態,只管美洲的事,歐洲各國「鬼打鬼」則不想介入。但是,英國當年的國力跟今天的美國不可同日而語,而且英國政府相當「惜身」,主要倚靠外交力量作平衡,不願以武力作後盾逼對手退讓。
今天的美國,卻是另一回事,她的外交活動固然活躍,但外交活動背後還有強大及隨時可調動的軍事力量作支持。就以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為例,美國對這個挑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高調派B52轟炸機飛進識別區示威,並在不同場合表明不接受、不承認識別區。此舉不但大挫了中國銳氣,也為盟友日本製造較大的迴旋空間,令她也放膽當識別區「冇到」。
而對中國跟菲律賓的南海島嶼爭議,美國高級軍官二話不說就表明一旦有衝突,美國將會站在菲律賓一方,向她提供協助。中國對美國插手雖恨得牙癢癢,但外交部發言人也只能怏怏的要求美國嚴守中立,不要令問題複雜化。
這幾天,美國國務卿克里出訪亞洲多國,雖然沒有就甚麼熱門爭議多說甚麼話,但其實他的姿態、訊息已經很清楚,那就是美國真的在實施「重返亞洲」策略;除了在鞏固同盟關係以外,還把手伸向其他重要國家包括印尼。四月份,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亞洲多國,肯定會更大陣仗,展現「君臨亞洲」的霸氣,受到從日本到南韓到馬來西亞及菲律賓多國盡力拉攏巴結。
顯而易見,美國正以她的強大經濟、軍事力量在亞洲區扮演balancer及秩序保衞者角色,不打算退讓,更不容許任何國家隨便改變現狀。有了這樣的角色,即使中國真的想向鄰國展示實力以改變地區秩序也不大可能出手,更不要說像1914年的德國那樣大動干戈。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