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灣陸委會負責人(新華、人民、央視等中國媒體語)王郁琦前往南京舉行兩岸主管單位的王張會。會後前往中山陵謁陵,並發表一篇富含政治意味的祭文。裏面提到的詞彙如「和平發展」,是鄧小平時代遺留的國策,用以沖淡過去和平崛起的帝國色彩,後被前主席胡錦濤運用在兩岸關係,其餘如「求同存異」、「正視現實」是馬英九的再度表態。而重提這些過去的詞彙,主要是為了測試第五代領導班子的反應。
此外,王郁琦並於談話中提到「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已經103年了」,被視為是一大突破。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則回應:「孫中山……103年前領導辛亥革命……其豐功偉績已經載入史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兩岸同胞要繼承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馬曉光說得客氣,只說孫中山的豐功偉績已載入史冊,他沒說的是,中華民國早也已載入共和國的史冊。
不妨看看中國人民自幼所受的歷史教育,在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的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提到:「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了」(第66頁)。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同出版社版本)也有類似表示,但多提一句:「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台了……國民黨殘餘勢力退往台灣」(第95頁)。林林總總闡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史觀:中華民國的國祚早在1949年已經結束,縱使有「美帝」勢力庇護,但在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已在聯合國取得中國代表席位,從此世上再無中華民國。
此外,也有論者認為此次王張會是「雙方互不否認」的迹象。事實上,「國民黨殘餘勢力」在1949年後佔領台灣,北京一直力主解放台灣(無論武力或和平),但一國兩制承諾裏的高度自治權、有限外交關係和保留軍隊等準國家權力,卻證明了國民黨政權對台灣的治權。
換言之,北京真正否認的,是國民黨政權對中國大陸的主權與治權,當然包括對台灣的主權,中國憲法明文規定「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份」。提不提中華民國根本不重要,九二共識也好憲法一中也罷,都是用來粉飾太平的工具,而北京也樂意製造模糊空間,以最小代價進行招安。
那麼馬曉光的重點是甚麼呢?就是所謂的「新的歷史條件」:在中國經濟決定論者的眼裏,台灣的GDP相較於廣東、浙江等省份益發渺小,而且差距會越來越大。這是由於共產黨領導的制度優勢所創造出來,台灣最好的選擇便是趕緊加入這個大家庭。
如果用民國兩字,即可加速服貿協定的過關與Chiwan的整合,那麼這劑「苦口良藥」將讓「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國民黨政權及支持者上癮。但若仍不能挽救民調低迷的馬政府,那麼2016年大選過後,不知是否已經準備好應付「中華民國是台灣」的民進黨政權?
徐子軒
澳洲蒙納許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