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新界人每逢喜慶,除了舞龍舞獅,也會舞麒麟。麒麟為中國四大瑞獸之一,寓意吉祥,傳說能為人帶來子嗣,有「麒麟送子」之說。舞麒麟歷史悠久,香港流傳的麒麟有三款,分別為客家、東莞和海陸豐,色彩同樣豐富,各有特色。堅持本港製造麒麟的資深紮作師傅表示,會繼續做下去,直至做不到為止,深信傳統紮作工藝不會在港消失。
三款麒麟各有特色
有逾20年紮作經驗的冒卓祺接受政府新聞網訪問時表示,自己在上水古洞村長大,19歲學舞麒麟,後來再學紮作麒麟。他表示,客家麒麟額上獨角畫有八卦,面上繪有金錢和牡丹花,象徵富貴吉祥;色調以紅綠為主的東莞麒麟,因角上有鰲魚寓意「獨佔鰲頭」。至於海陸豐麒麟,面部呈青綠色,白角比其他兩種麒麟大,彎而突出,並繪上八仙像,下頷更有長鬚。
舞麒麟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清單,早前亦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內。冒卓祺早前應香港文化博物館邀請,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為元宵綵燈會製作了三頭紙麒麟,正於尖沙嘴文化中心露天廣場展出。他指,麒麟頭各高一米多至兩米,麒麟身長約四米,比用於舞動的麒麟大一倍,最大難度為放大比例後,仍要保持麒麟原有神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