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恒指公司公佈季檢,結果罕有地出人意表。於2008年毒奶事件險遭沒頂的蒙牛乳業(2319)爆冷擠身藍籌之列,不計中移動(941)及聯想(992)等具科技成份的消費類別企業,蒙牛成為恒指內第6隻內需股;若以類別劃分,則是第4隻「食得落肚」的消費藍籌。
蒙牛爆冷成為藍籌股,相信是與其流通量有關。毒奶事件令蒙牛生意及股價跌落谷底,更導致被「收歸國有」,股權最後展轉落在「國家隊」中糧集團手上,惟透過合營所持有股份,一直只是維持在約30%水平;就算計及上周蒙牛向法國企業達能發行的新股,總持股亦保持在約31.6%,「街貨」非常多。
相信就是流通量高這個原因,令市值只有約700億元的蒙牛,擊敗市值逾1,388億元的澳博(880),及市值接近1,300億元的周大福(1929)成為藍籌新貴。聯交所資料顯示,賭王何氏家族及相關人士持有逾60%澳博權益,新世界(017)大股東鄭氏家族,更持有89%周大福,兩者流通量太低,成為落選關鍵。
話分兩頭,連同蒙牛在內的6隻藍籌消費股,主要盈利都是來自內地,恒指何時才可以出現一家擁有環球性業務的內需股呢?真懷念思捷環球(330)。
密西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