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世界各國的秩序及邊界,大部份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規定,其中不少是當時英國及法國等國家在撤離殖民地時重新劃分,這些重新劃分的國界,在戰後至今由美國及歐洲主導的國際警察維持。但這些國界往往是基於當時歐洲各強,基於本身的政治、宗教及經濟利益的考慮而劃分,並未考慮到人民、種族、歷史等因素,所以在二戰後多次的國與國或國內種族戰爭,部份是由次民族問題間接引起。
一方水土一方人
例如大戰前,敍利亞與黎巴嫩是在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一個多種族地區,名為大敍利亞(Assyria),英國人撤退時把它分割為基督徒佔多的黎巴嫩及內陸回教為主的大國敍利亞,結果形成80年代黎巴嫩及今日敍利亞的內戰。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及1994年盧旺達(Rwanda)內戰引起的種族大屠殺,間接都是由戰後被重新規劃國界引起的。中國人有句俗諺:「一方水土一方人」,其實這句話也反映了風水與地理上的關係,因為在堪輿學理上,一個地方的山形水勢,會孕育出不同性格的人。地理上一條大河是由多條支流總滙而成,以中國為例,中國主要的江河是黃河與長江,其次為東北的遼河及香港身處的珠江。這些河都有一個特點,都是向東或向南流。風水上是符合紫微垣之格局走向。所以,一直以來,不同朝代,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是大家都知道講廣東話為主的廣東人,上海江南一帶,北方山東、山西與東北人等,都有不同的思想方法及生活習慣,有人會解釋是因為天氣地理的因素,這也是風水上的水的影響。
河流流向的影響
以歐洲為例,歐洲有一個大的主山,就是位於瑞士的阿爾卑斯山(Alps),西歐洲所有的主要河流,都是由此向西、向北及向南流出大西洋或地中海。正因為這些河流流向不同,所以在風水理論上會形成不團結和不同種族之民族及國家。以流向西北的幾條河,便形成歐洲不同的國家。例如法國首都在巴黎,其主河流為塞納河(Seine),德國首都柏林之主流為易北河(Elbe),西班牙的主河是向西流的塔霍河(Tajo),意大利則有多條小河流向西南,而北部米蘭的波河(Po),則流向東,所以除了羅馬帝國時代,意大利大部份時間都是政治分裂,今日雖然統一,但政治上十分混亂,這都是河流走向不同的影響。今日的烏克蘭在91年脫離蘇聯之後,政治上一路都是向左向右傾。在西方歐美背後支持下,上任女總理季莫申科在橙色革命下推翻首任親蘇的政權上台,但由於脫蘇後經濟受困,結果又由親蘇的阿努科維奇上台,他在2013年拒絕簽訂入歐盟的條約,爭取蘇俄的經濟支持,結果引至多月來支持西方的反對派示威,至今未息。現在烏克蘭之困局,主要是國民中有一半支持親西方,另一半則與蘇俄有不少血源歷史關係。
四散之地 人不歸心
在堪輿地理上,烏克蘭的地勢比較特別,它是一個有丘陵的平地國家,中部由第聶伯河(Dnieper)一分為二,第聶伯河由西北流向東南,首都基輔(Kiev)在其西岸,也位於烏克蘭的中心位置,傳統上基輔以東是俄羅斯帝國統治的一部份,但在此河西部至波蘭、匈牙利等接壤的地區,古代稱為沃利尼亞(Volhynia)。像龜背的地勢,中間的盧茨克是中心點,傳統上是屬於波蘭、奧地利及西歐影響的地區。它也是古代傳統歐洲與亞洲的分水嶺(Continental Divide),因為在此地之西及北,河流都向波羅的海流出。在此地南及東,河流都向黑海流出。風水上稱為四散之地,主人不歸心,很難有統一的政治意見。因為冷戰的結果,此地被劃入烏克蘭,烏克蘭之亂,正好反映歐美與俄羅斯之政治角力,但也反映風水上四散的結果。話雖如此,運用風水能補救氣運,所以現代大型的規劃包括機場、鐵路、高速公路、新港口等都會改變一個地方的風水吉凶,歐洲在歷史上都是分裂成多個國家,但鐵路及公路之發達,與歐盟的成立,有相互的關係。烏克蘭要破局,不妨從這方向去改變。
Profile:蔣匡文
術數大師王亭之首徒嫡傳、香港大學博士、建築師、專欄作家、風水顧問及客座專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