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其中有元宵佳節,請姐妹們製作燈謎,賈政來後,一一看過。只見寶釵寫道:「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謎底:竹夫人)賈政看完,心內自忖道:「此物還倒有限,只是小小年紀,作此等言語,更覺不祥。看來皆非福壽之輩!……」想到此處,甚覺煩悶,大有悲戚之狀,只是垂頭沉思。
賈政之所以悲戚,源於寶釵的謎語寓意不祥,實為一首「詩妖」。所謂詩妖,不過是詩歌的言辭中或明或暗,都蘊含着一些不祥的讖語。曹雪芹深知此類文體的妙處,他曾在一首詩中寫道:「紅妝運盡詩妖起,青樓倒入青溪水。亙史仍余季布名,橫刀那見碓兒死。」此詩第一句,已經點破《紅樓夢》成文的原理,其實書中每一段詩詞曲句,幾乎都是詩妖!這也是《紅樓夢》的特色與魅力所在。
詩妖產生於漢代的「五行占」。所謂五行,即木、金、水、火、土。《尚書》中認為,正常情況下:木曲直,金從革,水潤下,火炎上,土爰稼穡。發生異常情況時,比如水不潤下,而四處橫流,就要發大水了。漢代興起的「五行占」,是把這種自然現象向前推一步,為甚麼發大水呢?它預示着一些事情將要發生。比如《尚書》中又有「五事」的記載,即貌、言、視、聽、思;漢儒把五行與五事對應起來,就有:水─貌、火─言、木─視、金─聽、土─思。於是「水」與「貌」有了關係。正常的情況下風平浪靜,對應的是彬彬有禮;不正常時,發大水了,就預示着要發生「貌不恭」的事情,此時皇上就要檢點後宮大臣,看有沒有以下犯上、貪贓枉法的事情發生。按照這樣的原理,在「金」的名下,對應着「聽」,聽的內容包括詩歌一類言辭;當「金」發生變異的時候,這些言辭也會發生變異,其變之一,就是詩妖!所以班固定義:「君炕陽而暴虐,臣畏刑而柑口,則怨謗之氣發於歌謠,故有詩妖。」
班固創編《漢書˙五行志》,「詩妖」是其內容之一。他講了六段詩妖的故事,其中一段是晉惠公時的童謠:「恭太子更葬兮,後十四年,晉亦不昌,昌乃在其兄。」預言的是未來晉惠公的遭遇,以及晉文公重耳的興起,後來都一一應驗了。《漢書》以後的史書,大都沿襲了班固的做法,編撰《五行志》,一直保持「詩妖」的記載。
讀歷代詩妖,其中好詩不多,但也是有的。《隋書˙五行志》記載,隋煬帝到達東都時,在長樂宮飲酒大醉,寫了一首五言詩,最後兩句寫道:「徒有歸飛心,無複因風力。」令美人再三吟唱,他泣下沾襟,聞者無不欷歔。到達江都後,隋煬帝又作五言詩曰:「求歸不得去,真成遭個春。鳥聲爭勸酒,梅花笑殺人。」這首詩準確地預言,他將在三月梅花盛開的時候,被人弒殺。相傳隋煬帝在江都期間還做了一個夢,夢見兩個小男孩唱道:「住亦死,去亦死,未若乘船渡江水。」於是他下令築宮丹陽,結果工程未完就死去了。
讀到這些「正史」,今人一定覺得古人愚昧。其實讀歷代《五行志》,我卻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明史》記載,萬曆年間,余一龍在成都東門外,修鎮江橋回瀾塔,後張獻忠破蜀時毀之。掘地得到一塊古碑,上有篆書曰:「修塔余一龍,拆塔張獻忠。歲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紅。妖運終川北,毒氣播川東。吹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落款是「漢元興元年,丞相諸葛孔明記」。後來張獻忠果然被肅王射死。這故事一看就是後人杜撰的,《明史》還要記載。
《清史稿》就更離奇了。其中一條寫道:「順治七年,商州民李旺家有犬坐炕上,作人言:『老的忒老,小的忒小。』縛而殺之。」可憐的狗兒啊!我還想問:那《民國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