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1.3億元助大專生住宿舍

倡1.3億元助大專生住宿舍

【本報訊】清貧學生即使戰勝生活困境考入大學,但仍可能因經濟困難而被迫放棄宿舍生活。扶貧委員會建議,未來三年透過關愛基金撥款1.3億元,向清貧大專生提供每年最高8,000元「院校宿舍津貼」,預計下學年約有6,600人受惠,扶委會也建議提高全日制自資專上課程助學金金額,本周二會議將討論有關建議。有委員認為兩項資助有助擴闊清貧學生生活圈子及投放更多時間讀書。

每人每年最多津貼8,000元

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提出,透過關愛基金資助清貧大專生住宿舍,扶委會教育、就業和培訓專責小組本周二將討論落實院校宿舍津貼。據了解,資助計劃為期三年,於今年9月的新學年展開,按學期向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的全日制大學生,發放每年最高8,000元津貼。現行八間大專院校及兩間自資院校的宿舍政策,保障本地學生在校期間可入住宿舍至少一年,但清貧學生難以負擔每年8,100元至14,600元住宿費,或選擇放棄住宿機會。教育局預計院校宿舍津貼於2014至15學年可惠及6,600人,支出約4,100萬元。未來三年則需約1億3,700萬元。
另外,自資院校學生最多可獲助學金4,700元,遠低於其餘八間院校,不足以應付參考書等開支。據了解,扶委會建議向自資院校的清貧學生提供額外2,000元資助,即全額助學金增至6,700元。計劃同樣為期三年,教育局預計每年約31,000名學生受惠,總開支約1億5,100萬元,由關愛基金撥款。
扶委會委員張國柱支持有關建議,認為綜援未必能支撐清貧學生的學習開支,即使不住宿舍,車馬費也貴,提高助學金可「幫佢哋一把」,讓他們不必日夜兼職,專心讀書,「就算做都唔使做咁密」。他也說,四年大學生活住宿舍是重要經歷,有助學生擴闊生活圈子,「如果四年都唔住,少咗好多機會接觸其他學院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