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輪在越南下龍灣拒絕駛進,掉頭返航,引起「團友」喧譟。
不但大嶼山的綠色郊野,如梁班子的發展委員會指出:是「英國貴族」的悠閒文化,不適合中國的農民人口,郵輪這個行業也一樣。
郵輪百分之百是西洋高級人士的享受,不符中國國情。首先,中國文化發源自黃河流域,距離海洋極遠。中原人畏海,明清均行施海禁,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佬,天性與海無緣。
閩粵一帶,倒是有討海為生的漁民,但僅限於捕魚而食,跟海洋之間,完全是實用關係,飲食關係,與「英國貴族」相比,西方郵輪文化,與海洋之間,是欣賞和探索並存的美學關係、知識關係。
因此中國人不適應西方的郵輪。上了船,十天八日,大海茫茫,日子不知如何打發。「英國貴族」和白人,愛在甲板上遠眺群鷗落日,在太陽椅上閱讀,與海天一色的大自然交往,中國人上了郵輪,先找賭場,再找食肆,自助餐一輪哄搶,躲在房裏打麻將。
西方人一上郵輪,船長以自己的名義發出邀貼,請賓客出席以船長名義主辦的晚宴。白人的乘客,與郵輪的船長船員之間,未來十天都在海上共處,很快建立了賓主之誼,朋友之道,所以西方的郵輪,真是文化,跟中國人一看到船,不是蜑家,就是Boat People那種認識,層次不同。
所以最近這宗大鬧意大利郵輪事件,中國客以為「我是來花錢的」,所以「你要滿足我的要求」,一旦發現節目「貨不對辦」,好似在市場買菜回來,不見了一包雞腳──他媽的我明明付了錢的呀──這種「明明我付了錢」的中國農民心態,在國際郵輪上,引起意大利船長和船員的怒目而視與鄙夷。
西方的郵輪旅行,由「鐵達尼號」開始,英國貴族顯示了上等人的風範,今天,價格普及了,西方的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也跟着這套標準來享樂,進廳用膳,都注意衣着禮儀。
現在「中西文化衝突」搬到郵輪上演,中國大媽帶頭,怒喝回水賠償,還跟「中越人民同志加兄弟」的越共政府拉拉扯扯。全世界都在冷眼旁觀,錢留下,一面暗暗向這個亢奮的民族,一扇又一扇,關上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