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教局當普通話「搵食工具」

梁文道:教局當普通話「搵食工具」

【本報訊】學普通話有利學好中文?文化人陶傑認為,真正好的中文是1949年以前的中文,是文人梁實秋、白先勇、張愛玲寫的文字,而不是1949年後,為了便利管理農民時用上的口號式,如「五講四美」、「三要三不要」等用語。他指武俠作家梁羽生不懂說普通話,卻可寫出氣勢磅礡的小說,因此中文好不好,關鍵在於教學方法和選材。
陶傑指,1949年之後,中國語文敗壞,中文淪為口號化、數字化用途,例如「五講四美」、「三要三不要」等,他認為真正好的中文在1949年以前的中文,梁實秋、白先勇、張愛玲不會寫出「吸睛」、「搞好計劃生育」、「打造平台」等言語。

「粵語教中文才可多樣性」

陶傑表示,廣東的九聲是粵語特色,舉例岳飛所寫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歇」字是入聲;普通話卻只有四聲,未能讀出神韻。他說香港學者如何文匯等在學時並非用普通話學習《四書》《五經》,而武俠作家梁羽生更不懂說普通話,仍可寫出氣勢磅礡的小說,「你話佢哋中文好唔好?用咩語言嚟教係無關,同教學法、選材有關」。
文化人梁文道指在香港以普通話教中文,對中文是損害,因為全中國只有香港可繼續用母語廣東話學中文,中文才可多樣性。
他認為教育局官員把普通話當作「搵食工具」,有助學生畢業後到大陸工作,卻沒有從文化角度分析對香港中文的損害。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謝錫金認為,香港大部份家長均希望子女學習普通話,如果可以令學生學好普通話外,又可保留廣東話教學,對學生才是最好,老師要因應學生需要而調節教學語言,普通話及廣東話並不需要互相排斥。
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認為,理論上「我手寫我口」可提升港人的中文,不過廣東話只會出現變化而不會消失,現時本港的中文受到污染,例如造字、中英夾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