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照留情:婚照演變

婚照留情:婚照演變

1840 -1910 皇室結婚照

1826年法國發明家尼埃普斯拍下第一張照片,維多利亞女皇(圖左)與阿爾伯特親王(圖右)1840年成婚,成為早期拍攝結婚照的夫婦。及至19世紀末,才有人於結婚前拍攝照片,當作禮物送給親友致謝。攝影術約於1840至1860年間才傳入香港,及至全中國。

1910-1930 西方結婚照普及

1915年國父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婚,1927年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一張政治性的婚照在新聞紙上公告天下,人民才有拍婚照及穿西服拍攝的概念。
有趣的是,20世紀初中西方同樣是父權社會,但在婚照中的甫士卻有一個很顯著的分別。西方婚照常見新娘搭着新郎的肩,但中國人卻是相反。身體語言學家Judi James表示,在行為學上,西方社會女性搭着男方肩膊或身體等動作,隱藏着一種女性誘惑男性的意味,當時是有服從之意。反之,東方人相對保守,難以接受女性開放一面,男方搭着女方肩膊是權力控制的象徵。

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於東京結婚。
(網上圖片)

1930-1950 中國上流時興

婚照在中國社會仍未普及,一張婚照相等於平民幾個月來的薪水,因此只有上流社會人士會拍攝婚照。

40年代,新人穿上西服和婚紗,服裝全盤西化,新娘還帶上眼鏡,一束孔雀羽毛作花束,非常時髦前衞。

1950-1970 大頭人像婚照

一般婚照以黑白近攝為主,但由於戰後上海攝影師南下,他們講求美感,着重拍攝的佈景、細節,而且態度比中環高級照相館攝影師友善得多,吸引一批前衞年輕人光顧,甫士風格創新。

60年代新娘蹺腳露腳跟的甫士,當時來說非常大膽。

1967年楚原與南紅於芝栢拍攝常見的大頭婚照。(網上圖片)

1970-1990 婚紗攝影全盛期

婚紗攝影店全盛時期,歐洲風盛行。70年代開始,婚照中男女親密程度大躍進,開始出現西方所謂具誘惑的姿態,如女方把手搭着在男方胸前。70至80年代,電視入屋,普羅大眾開始接觸西方,流行遊埠。婚紗攝影公司想出以投影機投射歐洲場景,美觀又實惠。

70年代後出現婚紗攝影院,影樓攝影師加上外國進口濾鏡片,拍攝出更富藝術的相片。

1990至現在 園林實景成經典

從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婚紗店裝修園林實景,效果更真實。近年以大風景、剪影、燈光營造不同浪漫風格,人像反而變得其次。

90年代婚紗店提供旅行婚紗攝影服務,任達華夫婦當年曾為婚紗店往外地拍結婚照。(網上圖片)

*以上部份資料及相片由文化研究者吳文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