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In乜We Trust ? - 林山宗

What we are reading:
In乜We Trust ? - 林山宗

在2014年10月1日早上,中國政府宣佈不再買美國國債。市場拋空美金,金價急升。奧巴馬發言嘗試穩定軍心,但市場恐慌如臨末世,全國市民忙於搶購日用品。中午,金價每盎司升至5,053美元。晚上聯儲局宣佈增強QE,回購國債,穩定市場,但市場反應更加恐慌,金價升至6,300美元。同時,石油輸出國組織宣佈石油交易不再以美金結算,改用歐元、人民幣和黃金作結算單位。美金玩完。
這末世故事由美國通脹協會幻想出來,警告不斷印鈔,世界可能發生的極端危機。經濟動盪,黃金是亂世的恩物。金價從2008年9月10月海嘯前接近700美元低位,升至2011年9月時1,920美元高位,踏入2014年,金價在1,250美元左右。金價今天回落至此,意味着今天不是亂世?抑或連黃金也失去避險功能。
To buy or not to buy gold,是big question。《經濟學人》的高級編輯比索(Matthew Bishop)和經濟學家麥格連(Michael Green),兩年前合著一本電子書《In Gold We Trust》,刪去學術用語和算式,讓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了解黃金市場歷史,最後提供一籃子投資黃金需要考慮的因素作投資參考。

貨幣貶值 應買黃金?

有人認為各國大量印鈔,貨幣因此貶值,應該買黃金。根據世界黃金協會資料顯示,現今地面黃金存量有16.6萬噸,即三個半奧運標準游泳池體積。有限的黃金,相對無限鈔票,黃金彷彿很能保值。根據近年炒金大賺的投資者卡普蘭(Thomas Kaplan)的說法,黃金並非投資,而是類似貨幣的金融資產。那問黃金是否值得投資及其避險功能,相同的問題亦可套用在比特幣、石油、甚至十七世紀荷蘭的鬱金香上。作者認為,人類將利用科技創造一種、挑戰現有流動貨幣,甚至比黃金更有價值的新貨幣。
畢菲特說:「人類在各地開採黃金,將之熔掉,找一個保險箱,再用更多社會資源保護夾萬內的黃金。何功用之有?真摸不着頭腦。」凱因斯則認為投資黃金與否如選美,若果你要猜哪個佳麗勝出比賽,並非找最美艷的,應估計評審團認為最美的那個。那究竟黃金是否還值得投資呢?
經歷史上多次經濟危機後,大眾對黃金的信任,彷彿變成一種避險信仰。追溯到十八世紀,來自蘇格蘭的金融大騙子駱約翰(John Law),在倫敦一次決鬥中,非法用武器刺死對手,被送進監獄後,越獄到歐洲做專業賭徒,計算擲骰子的機率賺錢度日。
他在荷蘭發現「金融創新」的商機,了解銀行的抵押借據,隨即到法國推銷這金融概念。後來遇上生活奢華、不善掌政的路易十五攝政王菲利浦二世,開設銀行並擁發鈔權,不斷印鈔以支付國家開支。此槓桿作用到1720年崩解法國經濟,聖西敏公爵形容這泡沫成「一小撮人的發財,以摧毀其他人為代價」。有史學家認為此金融危險,留下其後法國大革命的火種。自此西方人對一嚿嚿的黃金更堅信不移。
這篇書評,有名人金句,又有歷史故事,連回到未來的幻想情節都有,書中自有黃金屋,自然想讀書之餘,亦抄一、兩個黃金買賣貼士發個新年財。讀《In Gold We Trust》的心情一樣,以為《經濟學人》的知識分子改行寫市場投資攻略,幾經努力讀到最後一字,等了又等……這百多頁的電子書,原來是一本黃金雜錦小百科。

林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