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反射索羅斯 - 丘亦生

金融雲端:反射索羅斯 - 丘亦生

提起索羅斯,很多人的印象,還停留在1992年隊爆英鎊狂賺10億美元一役,但其實這一完勝代表作,僅是他歷年賺取的回報中的四十分之一,常態反而是悶聲發大財的低調密密執。83歲的索羅斯近年又回勇,去年更重新成為對沖基金的賺錢之王,年賺55億美元,竟然創出行走江湖40年來第二最賺錢的年份。

去年再成賺錢之王

55億美元是甚麼概念?即是每秒賺1,350港元,一日賺200萬港元。不過,金融大鱷的犀利之處,是長時間維持這種賺錢能力,自量子基金於1973年成立以來,已累積了400億美元(3,100億港元)的利潤。
索羅斯老而彌堅,我想多少也因為他於2011年把資金退還給投資者,量子基金變為純粹私人基金,286億美元全是私己錢,從此海闊天空,不用再向外界交代,出招時自然更揮灑自如。
可惜的是,索羅斯是異數,而且是極少數的異數。在對沖基金界,賺錢能力的差異,比貧富更加懸殊,據統計,全球7,000隻對沖基金中,最賺錢的20隻已佔去全部回報的43%,亦即餘下6,680隻對沖基金,要為餘下六成利錢爭個頭崩額裂。
不要忘記,二十大中賺錢最強的索羅斯早已封盤,就算仍有餘下19家可以揀,事前又如何知道是那一家跑出?即使獨具慧眼,但相中早幾年晉身神級的沽神保爾森(John Paulson),也要不斷戰勝自己的心魔,相信這隻由高位一度回落66%的基金,最終可以否極泰來。心理質素的要求,與買細價股其實沒有兩樣。
最大的問題,還是附近有一個不用腦的選擇,因為去年只有36隻資產逾1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可以跑贏一隻股債六四比的均衡指數。與其左揀右揀,又要把兩成回報割愛,倒不如反璞歸真。

反射理論重獲關注

也許,大家開始認識到這個現實,對沖基金「行之有效」的收費結構2-20已不再鐵價不二,兩巴仙的管理費已經是明日黃花,只有少於一半的對沖基金夠膽收,20%的表現費亦拾級而下,變成甚麼都有價講。
說回索羅斯,回勇的不單止是其投資的成績,連其廿多年前所提出的反射理論(Theory of Reflexivity),最近也重新喚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讀哲學出生的索羅斯,當年一手揸鑊鏟,一邊試圖把心得化成這套學說,可惜當日學術界仍然迷醉於市場效率的假說,對他那不算太嚴謹的武功秘笈迴響不大。
可是,在今趟金融危機之後,經濟學界也不斷檢視主流理論的不足,取態上較為開放,計劃重寫教科書之餘,有學者亦探索會否有其他新路向以更新經濟學。
索羅斯的反射理論,建基於人的判斷很多時存在偏差,當他們作為市場參與者時,又會與市場互為影響,這些假設其實頗為常識,但直至最近才為學術界所注視,有學者嘗試用其原理來建構理論模型,希望理解金融市場為何在現實世界中失效。
我想這種肯定,對於已屆高齡的索羅斯來說,比再多賺數十億美元,肯定會更加開心。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