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傭同志媽媽「我不需要男人」

印傭同志媽媽「我不需要男人」

【情人節專題】印尼女傭Kristin,15歲被爸爸逼婚,17歲就誕下女兒;來到香港,才遇到真正心愛的「她」。「我之後都想同女仔一齊,我有個囡,唔想要男人;我哋女仔好多嘢識自己做,識得賺錢。」星期天,Kristin跟女朋友Rizky穿著情侶裝,在維園享受中午的陽光。沒有牽手擁抱,沒有喁喁細語,愛情就在空氣中。
記者:程詩敏 攝影:方智傑 馮就康

28歲的Kristin,跟35歲的女朋友Rizky在Facebook認識,拍拖已一年多。Kristin讚女友「佢有耐性,唔多出聲但好識照顧人;嚟香港又耐過我,佢知道喺度做嘢係點。」她們欣賞對方
性格爽朗,不黏人不亂發脾氣。Kristin和Rizky跟一般人印象中的女同志性別角色(TB和TBG)不同,二人也作男性打扮,只有一次到朋友的生日派對,Rizky才穿女裝。Kristin說「佢都唔鍾意架,我迫佢,因為自己好唔想扮女仔,我平日淨係著長褲。」

28歲的Kristin(右),跟35歲的女朋友Rizky在Facebook認識,拍拖已一年多

半年拍拖紀念,她們買了金戒指作禮物

15歲被爸爸逼婚,Kristin說自己11歲的女兒(圖左)「知道爸爸不好,所以媽媽鍾意女仔冇問題」

二人喜歡作男性化打扮,只有一次在朋友生日會上,Rizky(左)作過女性化打扮

由印尼訓練中心說起

Kristin回想當初對同性有感覺,是在印尼的訓練中心,「訓練咗八個月,由嗰時開始覺得鍾意女仔,但唔知咩事;嚟到香港先知,因為女仔會明白女仔點解唔開心,男人就只係知道開心,唔明我哋。」印傭來香港前,一般要在當地的訓練中心,接受半年至一年的訓練。遠離家人朋友,印傭的心理、生理和性方面都陷入低潮,加上與同學日夜相對,自然便萌生同性戀情愫。
港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沈淑真研究外傭同性戀者多年,發現性取向是變化不定的,「有女傭試過鍾意女仔,返到印尼被逼婚;再來香港打工,又同女仔一齊」。印傭女同志現象,萌生於不穩定的環境,女性情感和性方面需要被滿足;之後再發展成提升社會地位的途徑,「Tomboy的粗獷,令她們成為女生的慾望對象,在印傭圈子的地位反而會提升。」Kristin在印尼偶爾會穿裙子,來港工作後喜歡剷短髮、Gel頭、搽黑色甲油和穿恤衫牛仔褲,抗拒女性打扮,也是社會地位提高的一種表現。

港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沈淑真指,Tomboy的外型有助外傭在同鄉圈子中提升地位

香港的印尼人圈子中有多元的同志文化,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金曄路指,她們國家經濟或者不及香港,但對性別、性的含糊性及接受程度,反而可能是較高

「阿爸唔好 阿囡會明」

Kristin回想在印尼生活時因為沒錢,只能待在家相夫教子,來到香港靠自己拼搏,才呼吸到自由的空氣。11歲的女兒也知道她有女朋友,「阿囡知爸爸唔好,所以佢會明白。」在她眼中,同志並不是錯或不正常,她也不懂西方社會流行的同性戀觀念,她只想在刻板的生活中,找尋真愛。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金曄路指,不同地方也有其獨特的同性戀次文化,女同志不一定是一男一女的角色,「香港經濟好發達,但不見得在性方面,是一個很開明的城市,在一些經濟所謂不發達的地方,它對性別、性的含糊性及接受程度,反而可能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