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字部:湯圓為甚麼是寧波?

食字部:湯圓為甚麼是寧波?

一直有個迷思,為何在香港吃到的湯圓,十之有九都是寧波的?把這問題帶到在三年前來港,之前一直在寧波生活的黃海秀大廚,他回我一句:「中國其他地方也有湯圓嗎?不都是從寧波的演變出來!」寧波人出名直腸直肚,話語間毫不掩飾對家鄉出品的驕傲,而其實寧波湯圓據考證始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說是湯圓的始祖也不為過。寧波人口味重,大廚說最有家鄉風味的寧波湯圓其實要比現今常見的大,靈魂所在的豬油比例高,豬油以小火慢煮約兩小時就會香味四溢,與芝麻、黃豆粉及紅糖混和,即成湯圓中軟糯香滑的芝麻餡料。現今甚麼也要趕上養生潮,是以豬油比例也下降了,並剔去黃豆粉及紅糖以白糖取替,味道較輕盈。

生於寧波的黃海秀,在元宵節必定要吃過湯圓才像樣,今天他也會親自為同儕炮製湯圓!

左為廠製的糖桂花,右為大廚自家醃製,後者形態鮮明得多,亦不會溢出大量的油。

棉被包裹酒釀

配方可以改,但大廚對食材決不讓步,他自小吃的湯圓,餡料中的芝麻也是來自自己家裏的田,現在也堅持使用寧波產的芝麻;用作製湯的糖桂花,也是以從家鄉買來桂花,自家醃製一年使用。大廚特意捧出一樽廠製的糖桂花與自家製品相比,前者帶黃色並有大量油份,細看雜質多;後者呈橙色,油份不高,桂花形態可見,賣相、味道也要比廠製的出色得多。湯汁中的酒釀也是大廚自家製,酒釀須在約20℃的環境下發酵,昔日家鄉天氣冷,他會把棉被包裹着一樽樽的酒釀,如今在香港則只須把它閒置在廚房數天即可。大廚說不吃過湯圓就不像過元宵節;不過,寧波人都愛在農曆十四日晚慶祝元宵。

湯圓皮厚適中,看大廚隨手就揉出厚薄、大小相若的湯圓,背後不知付出了多少年的功夫。

用來煮湯的材料包括自家醃製釀造的酒釀及糖桂花和枸杞,先以大火把酒釀、糖桂花同煮數分鐘,能逼出食材的酒香和花香。


店舖:豐收日
銅鑼灣駱克道463-483號銅鑼灣廣場二期10樓

各處鄉村各處味道

除了寧波,各個地方都有自家的湯圓特色,哪個最好吃?

海南
雞屎藤湯圓
我們接觸雞屎藤多是從茶粿,原來海南三亞地區的人會把它製成湯圓!湯圓餡料是由雞屎藤的蔓及葉磨成的茸,以糯米皮包裹後,以清水煮熟後加入砂糖即可。

山東
芝麻棗泥湯圓
紅棗煮熟後磨成茸,加入豬油、砂糖揉成餡,以糯米皮包裹。山東人還會把炒熟的芝麻及砂糖磨成粉,吃湯圓時蘸一口來吃。

蘇州
五色湯圓
湯圓外皮以糯米及粳米製成,粘性較強,湯圓的五色來自南瓜、紅蘿蔔、橙等食材。餡料以鮮肉、玫瑰豬油、桂花豬油、豆沙、芝麻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