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堂:迷踪隱俠遵師訓 公園傳藝 不收分文

元氣堂:迷踪隱俠遵師訓 公園傳藝 不收分文

大隱隱於市。而今次這位大隱俠,隱於公園仔。
逢周三、周六清晨八時十五分,在太古城對出鰂魚涌公園,一群穿着黑衣黑褲的武者,以岳飛八段錦熱身當晨操,等待師傅指點。這班腰馬合一的「晨友」,大都是曾經叱咤風雲的成功人士,包括中國貿易公司CEO、前銀行執行董事、前教育署教育心理學家及現職公立醫院醫生等等,到底誰有這樣的魅力,能讓這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追隨自己習武?

記者:陳慧敏

攝影:陳永威、陳慧敏

前教育局高官 文武雙全

鐵腳羅漢拳
迷踪拳中鐵腳羅漢拳的特色是,步法急進急退,忽高忽低,令對手難以猜測,措手不及。
今年73歲的馬志堅師傅,精神抖擻,說話溫柔。

馬志堅師傅今年73歲,退休前是教育局首席視學官,13歲時遇上葉雨亭師傅學習迷踪拳,1955年15歲成為三名入室弟子之一,從此習武60年,是滄州迷踪拳第七代傳人。現為「世界功夫武術段位制」全球32位師範十段的師傅之一,其中香港佔逾十位,但馬師傅嘆息:「劉家良師傅去世後又少了一員。」2009年獲「世界功夫武術段位制總會」頒發終身成就獎。2013年還當上總會主席,現有門生約二百人,現任中誠信亞太董事總經理的李永權與太太,也是他的徒兒。訪問當天他穿着黑色功夫裝,架起黑色金絲眼鏡。手執大刀、纓槍與三節棍。27年來每周兩次在鰂魚涌公園教授迷踪拳,堅持先師遺訓,以武會友不收分文,那天除了我外,還有位行動不太靈活的太太首次加入。馬志堅都一一加以指導。課後大家夾錢飲早茶,師傅點碗菜乾粥說:「清熱、好味。」說話總是這麼清晰有力。

課堂中有些人趕工作早來或早走,但每次約有二十至三十人。

馬志堅師傅去旅行時,都會收集不同的武器。家裏有不少珍藏。

二○一○年獲「世界功夫武術段位制」頒發十段證書。

將軍澳醫院的老人科及外科醫生莊明健:「老人家及長期病患每朝練習八段錦,有助減輕痛症,我要將之引入醫院老人科。」

拳劍列文化遺產

昔日的人們,總是特別尊師重道。說起迷踪拳的一切,大家總要講起師傅或師公葉雨亭。馬志堅:「以前葉雨亭師傅是東北長勝鑣局的鑣師(即保鑣),又當北平九門提督王淮慶軍中第一大隊的總教練,那時東北盜賊處處,師傅曾手執纓槍,從唐樓二樓露台跳到街上,追趕賊人,憑武藝闖下名堂。」說時展示先師傳下來的三節棍,上面有大大小小的刀痕,感受到動盪時代的刀光劍影。
戰前武館品流複雜,家長都怕孩子學武。當年南華體育會算是名門大派,戰後葉雨亭師傅加入,家長才放心讓孩子們去練武。那是政府文員月薪270元的年代。5元年費,就可到國術部學功夫了。隨馬志堅師傅學武近卅年的譚榮檜(前教育署教育心理學家)說:「當年的南華會都好商業化,足球、保齡球有場地費可收就大力推廣。師公教拳不收錢,還要準備茶水給學生,收入好微薄。為宣揚武藝才不去開武館。」迷踪派習武有三大要點:第一外表要斯文,內裏有尚武精神;第二,品德純正;第三,悟性要高。習武不易,一招一式都要時間重練。馬志堅成為葉雨亭入室弟子後,暑假還與葉師傅同住,凌晨三點,就到草地以真兵器練武,在黑暗中訓練視力、聽力,與聚精匯神的能力。同時也繼承了派裏只能秘密相傳的「緹袍劍」、「三節棍」及「鐵腳羅漢拳」。其中「緹袍劍」與「鐵腳羅漢拳」更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志堅師傅:「全神貫注的習武心,同時訓練堅強意志冷靜心神。所謂術德兼修,你記住學了功夫出手重,更萬不可以用功夫在人前逞英雄,生活以忍為上。」將功夫修為融入生活,除了忍,還會甚麼?馬志堅:「呀!身手會變敏捷!趕時間搭地鐵,在人群中左閃右避,快好多。」

師傅練劍時手執着的是《臥虎藏龍》限量版青冥劍,當年賣1,780元:「大英博物館那把,值二萬英鎊呀!」說時還未脫稚氣。

這是霍元甲留給葉雨亭,再傳給馬志堅師傅的三節棍,上面有葉雨亭做鑣頭時擋下的刀痕,真是觸目驚心。

當年葉雨亭師傅就是在耍這雙銀雙鈎,13歲的馬志堅看得入神而追隨之。

纓槍也是葉雨亭師傅的遺物,這槍頭當年該真的刺傷過人呢。

險成武打明星

本派拳法特色急進急退,忽高忽低,「估你唔到」。而馬志堅師傅的人生,也一樣「估你唔到」。除了練拳,中二時他因為一篇作文而被已故國學大師柳存仁博士收為徒,親傳《易學》,成為財經界隱世易學大家;小時候也隨本地著名「蓮體」書法家余雪曼習書法,閒來還拉得一手好小提琴;最難猜的是,他差點踩入邵氏,變成粵語片武俠明星!
1962年,他貪玩跑到銅鑼灣金門攝影,拍了正面、側面、全身三張照片,應考邵氏粵語片演員。試鏡時演繹等候遲到女友的心情,那名遲到女友,正是呂奇的妹妹李敏。評審的周詩祿導演知他識功夫,要開個武俠片給他,片名《劍約江山》,還給他起了藝名叫江山。馬志堅卻婉拒了:「周詩祿愕然:『幾千人中選你出來你不做?』我當年只是貪玩,又已入職教育局,起薪點670元。演員月薪只得200元,還得自備裝身費,條件差太遠了。」往者已矣,如今他與呂奇還是好友。他說呂奇去了台灣:「肥了許多!包管你認不出來!」

當年應考邵氏粵語片演員時的照片, 所謂「側面照」就指這種「三七」分面拍法。

迷踪簡史

迷踪拳是晚清武術代表人物霍元甲(1869-1910年)所傳。據說清代乾隆年間,山東泰安(岱獄)人孫通,自小拜名師學藝,又到過嵩山少林寺苦練十年,再訪南北名家各取所長而創立迷踪派。後來傳給霍元甲的曾祖父,歷經霍父霍恩弟、霍元甲、傳到第六代滄州葉雨亭手。馬志堅在2011年起在網上設立「e武館」,派出影碟二千多隻,收錄了所有功夫及迷踪派歷史在其中,多次強調霍元甲42歲,死於日本人慢性毒殺。死得太早,連其哥哥霍元武,及兒子霍東閣都在二戰時死在馬來西亞,四大弟子僅剩葉雨亭逃來香港,在南華體育會裏過着低調生活:「鄒文懷與李小龍的《精武門》純為拍戲,戲裏的陳真並非真有其人!」

葉雨亭師傅(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