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是未富先驕嗎?我想假如去問100個香港人,99個會說覺得大陸自由行才是財大氣粗。明顯只有離地的人,才說得出離譜的話。
提供香港接待遊客的基建,沒有錯,問題是誰去做,最好當然是由市場主導。為何市場過去幾年沒有這樣做?先撇開硬件不能一時三刻由無到有的物理問題,香港的土地使用和規劃,限制繁瑣,中小型發展商要有點搞作發展新零售點,難過登天;大發展商又不志在,不會走出comfort zone。土地資源,根本不可能應付急速轉變。結果變成依賴少數舊有的零售點,集中招呼直線上升的自由行。
了解香港城市規劃就知道,香港的街舖,大多數在傳統舊區。偉大規劃師構想的花園城市,幾乎全部的零售位置,都是收納在商場裏面。這種規劃的好處是政府將人流和空間的管理,變相外判予地產發展商。僵化的制度,令兩類人得益:傳統零售區的舖位業主以及有能力發展商場的地產商。其實投資者早就明白這個道理,說到底,做零售的三大因素,就是地點、地點和地點。
做生意的人,早在十年前已經知道要食大陸客那條水路。記得當年有位廣告界前輩,見到傳媒生態在變,廣告行業的時日也無多,所以毅然豁了出去,搞接待大陸遊客的樓上舖,賣零食化妝品和人造石首飾。他不算賺得最多的人,但也撈到了一筆退休金,到加拿大安享晚年。不過,當時他在工廠大廈搞樓上零售,嚴格來說也是不合規矩,所以也要掛個名說是展銷中心,不得公開做生意,所以到了自由行比例越來越高,生意亦有如雞肋,不幹罷就。
回到未富先驕這個自殺式的soundbite。政府可以自欺欺人說沒有中港矛盾,但是實情非港人陸路入境稅,肯定是源於中港矛盾。這句話連本來沒有甚麼立場的人,也一併激怒;可惜話說了收不回,現在政府要是做就等於屈服,不做就是逆民意。如此不智的公關,究竟是那條蠶蟲師爺的餿主意?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