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對港人的意義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六四對港人的意義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提到尖子,香港人可能會聯想到成績優異的學生。但原來在一河之隔的地方,尖子的概念可能就有很大的差別。
苗順德17歲時因為向着火的坦克丟筐而被控縱火,判以死緩。今年是六四事件25周年,我們每年燃點燭光,他就每年都被困在牢裏受苦。他不認罪,拒絕接受勞動改造,於是獄警毆打他,對他施以酷刑。他不單不服,還拒絕求饒,監獄的人稱呼他做「反改造尖子」。僅憑成績優異,成不了這種尖子。那甚麼是「反改造尖子」?所謂的反改造,就是不認罪、拒絕接受勞改,即使刑殘都拒絕屈服。
不少人都問,六四事件對於香港人還有甚麼意義?但看一看仍在獄中的苗順德,看一看過去20多年被捕、被軟禁的異見人士,答案不言而喻:六四就是一面鏡子。因為在法律上,今日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中共對付異見人士的方式,誰又能保證不會在香港發生?
過去的兩年,這種方式曾經出現過幾次。唐梁選戰中出現「黑材料」,熟悉中共手段的人都知道,這是中共對付異見人士的常用手段。為了令對方於輿論上受壓,得不到公眾支持,就透過傳媒向公眾發放訊息,指這個人或其家屬有不良紀錄,將對方塑造成一個不可靠的形象,藉此進行人格謀殺。此外,去年不獲發牌的香港電視網絡主席王維基也是一個例子。當發牌問題鬧大,不斷有人圍繞王維基的緋聞大做文章,令公眾認為這個人並不可靠,還令發牌事件焦點變得模糊。既然這種人格謀殺的手段已經發生過,就沒有人能夠保證下一個目標會不會是自己。
說六四是一面鏡子,正是這個原因,附和一個拒絕承認屠城的政權的人,內心並沒有良知。他們的價值觀可以為當權者而隨時改變,今日當權者說造反有理時,他們會去附和;明日當權者說鎮壓有理時,他們又會附和。因為他們相信,凡北京說是的,只要自己都說是,那自己就不會成為下一個目標。
這些以迎合北京為榮的人,正是前港督彭定康的憂慮:「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事實亦反映,這些斷送香港自主權的人,絕大部份都對六四事件無動於衷,更甚者會認為「屠城無罪,鎮壓有理」,繼而祭出「沒有六四就沒有經濟發展」等偉論。
六四對香港人的意義,在於這面鏡子足以令人明辨哪些人斷送了香港的自主權。進一步而言,六四或者中共對付異見人士的方式和手段,實際上亦無時無刻提醒着所有的香港人:香港的主權已經是屬於中國,香港人所面對的,除了特區政府的小圈子,還有來自北京的干預。隨中港融合所帶來的問題,除了兩地文化如「水溝油」般,導致經常發生爭執甚至衝突,中國對香港的影響亦開始由政治擴大到經濟和民生。由六四衍生的恐共心理,到恐懼成為現實、影響現實,再因應現實環境而作出反抗;本土主義,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成為一種趨勢。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