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強國下? 獅子山下?(澳洲蒙納許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大強國下? 獅子山下?
(澳洲蒙納許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2011年台灣開放陸客自由行,從最初的北京、上海、廈門,每日上限500人,到今年4月即將開放28個城市,每日上限4,000人。
相對於香港開放49個中國城市,人數幾乎無上限,算是小菜一碟。但今日的香港社會,充滿着對中國内地旅客的諸多不滿,原因香港朋友一定比筆者清楚。這邊想要談的是從文化距離(cultural distance)出發,分享台灣陸客自由行的經驗。
所謂文化距離指的是,無論是否為同一國家,世界各地均具有自己的本土文化特徵,決定人際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宗教信仰、種族或語言差異,都是文化距離的來源。從觀光的角度來說,文化距離指的是旅客出生地的文化,與觀光地文化差別的程度。
許多研究都指出文化距離會影響旅客的行為和感受:文化相似性越高,越能吸引同類文化的旅客,像是馬來西亞之於穆斯林國家。一般而言,文化距離越大,會讓旅客受到文化衝擊,可能會對當地文化有所誤解或焦慮。但也有例外,有時文化距離越小,卻容易產生隔閡,這是因為各自認為文化相似,應不會有所誤解,但事實上兩者畢竟分屬不同文化,忽略了該有的尊重,正是所謂的「親近故生鄙視之心」。
在陸客來台自由行途中,除了感受台灣的民主政治文化,更可以發現台灣的本土民間文化。
譬如,專欄作家郭玉潔在《紐約時報》中文網撰文〈台灣不是保存中華傳統的冰庫〉,指出「島嶼上的文化血液一混再混,中華文化儘管重要,卻只是其中一支而已」。中國知名的公共知識分子李承鵬在〈台灣的主人〉博文內提到,「台灣人並不比大陸人更有道德,他們從容不迫地活着,只是因為沒有被當賊,他們確知台灣不屬於藍也不屬於綠,確信自己才是家園的主人」。同樣,中國作家韓寒在〈太平洋的風〉博文裏描述台灣:「沒有完美的文化,在華人的世界裏,它也許不是最好的,但的確沒有甚麼比它更好了。」
林林總總,代表着文化上的感受,才是台灣開放陸客自由行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目的。當然,這種文化距離不得不承認有政治考量,在文化定位方面,中國以擱置爭議(即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方式,在馬英九政府上任後開放對向觀光,正式展開旅遊統戰;台灣的馬政府也接招拆招,希望藉由實際的文化互動(民主vs集權),讓兩岸關係產生新的變化。換言之,雙方進入了軟實力之爭。然而,與一味只想加速融合的「觀光」政策相比,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更重要的是,即使失去土地,但不能失去精神。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中有這麼一幕:蕃人道澤社的頭目帶着日本警察,闖入另一部落馬赫坡社的獵場狩獵,遭到馬赫坡社頭目質疑竟敢擅闖我族領地,雙方眼看就要血濺當場,此時日本警察的小孩出來大聲斥喝:甚麼你的領地他的領地,都是我大日本帝國的土地!
如今的香港,是國際化的香港?香港人的香港?還是大強國的土地?而獅子山下的香港精神又安在何方呢?

徐子軒
澳洲蒙納許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