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渣馬輪椅賽數年來不斷「降格」,更惹歧視輪椅人士之嫌,反觀英美等地早於70年代陸續引入輪椅賽,並發展得相當成熟,而且甚少設時限,以達致更公平的理念。
「整嚟唔知為乜」
香港直至2010年才開設10公里輪椅賽,但卻因「不夠10人便取消」這一條款而腰斬。曾到各地參賽的本港馬拉松專欄作家園丁,曾在專欄中提及印尼峇里馬拉松在2012年首辦,便引入短途輪椅賽,而為令賽事有更多人參加,大會會送選手到峇里參賽。
他說外國很少設馬拉松10公里,「輪椅人士特登嚟,數十分鐘又要走」。為輪椅賽在9.3公里設時限更是「整嚟唔知為乜」,他認為設時限的原則,應是為針對完全無機會完成賽事的選手,而非終點在望的選手。
輪椅人士在香港爭取馬拉松賽事可謂歷盡艱辛,2010年渣馬大會腰暫賽事,時任平機會主席林煥光曾去信表達關注;之後復辦的輪椅賽亦屢遭詬病。去年有英國選手去信渣馬批評路段較倫敦馬拉松更具挑戰性,時限卻更嚴格,在長斜坡下斜後更遭工作人員粗暴截停至幾乎被推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