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65年來的首次官方會晤,昨日在江蘇省南京市登場,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舉行會談,雙方同意建立常態溝通機制,盡早實現海協、海基兩會互設辦事機構。這是兩岸當局首次摘掉兩會「白手套」而舉行的面對面官方會晤,引起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會談前,雙方互稱官銜,實現了稱謂的對等尊嚴。同日,大陸官方媒體正式改口,對台灣陸委會直呼其名。
昨日上午10時40分,王郁琦一行飛抵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由大陸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等人接機,並予通關禮遇,然後在公安車引導下,直奔紫金山莊。下午2時,「張王會」開場,王稱張為「張主任」,張則先稱「王郁琦主委」,又再稱「郁琦主委」,兩人握手長達數分鐘。
建立常態溝通機制
王郁琦在開場致辭時表示,今天是值得記錄的一天,雙方見面代表兩岸關係進入新篇章。他說,兩人在四個多月內安排會面,非常難能可貴,雙方將針對兩岸民眾關心議題面對面討論,「希望張主任在可預見的將來到台灣訪問」。張表示,這次會面是為了落實兩人去年10月在峇里島達成的共識,彼此進行互訪,雙方兩個部門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也希望借此機會,就兩岸關係形勢和政策及交流合作有關問題交換意見。
「張王會」歷時三小時。在會後記者會上,王郁琦表示,雙方同意陸委會與國台辦建立常態溝通機制,這有助業務局處對口單位接觸,有助有效溝通。他強調,陸委會與國台辦的溝通機制與海基、海協兩會的機制沒有衝突,沒有矛盾,可以互補。大陸國台辦新聞局長馬曉光轉述張志軍在會談中提到,將盡最大努力照顧台灣人民需求,首要之務是就服務貿易協議。張愉快接受訪台邀請,確切時間尚待研究。
外界預計台方將在「張王會」上提及「習馬會」,尤其是馬英九能否以官方身份出席今年在北京舉辦的亞太經合會議(APEC)。王郁琦在會後表示,「馬習會」本來就沒有在討論議題中,他不覺得遺憾。此前,台方通過不同場合表達馬希望與習在今年APEC上會面,但國台辦以「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需借助國際會議場合」予以回絕。
官媒改口「台灣陸委會」
台灣總統府發言人李佳霏轉述總統馬英九指出,「張王會」是兩岸隔海分治以來,首次兩岸事務主管官員的正式會面,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史上意義非凡。另外,大陸央視昨一整天不斷報道「張王會」的會前會後詳情,可見其重視程度。
中央電視台、新華社等官方媒體,昨首次出現「台灣方面大陸委員會」稱呼,取代以往慣用的「大陸事務主管部門」。有分析認為,官媒一改過往做法對台官方機構直呼其名,表明北京對台灣陸委會的正式認可。
中央社/新華社
王郁琦訪問大陸行程
2月11日
‧
抵達南京,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舉行首次會談,會後分別召開記者會
2月12日
‧
前往中山陵謁陵,並到南京大學演講
2月13日
‧
轉往上海,與當地學者智庫座談,參觀上海廣播電視台
2月14日
‧
探訪台商子女學校後,自浦東機場搭機返台
資料來源:新華網
「張王會」重點
‧
建立聯繫溝通機制,依各自法規,適度給予雙方人員入出境往來及通關便利
‧
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續協議的商談,探討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方式
‧
海協、海基兩會互設辦事機構應否具有人道探視功能,盡早實現互設
‧
解決在對方高校及科研院所就讀的學生的醫保等待遇問題
‧
推動兩岸新聞交流,大陸要求台灣為駐點記者生活提供便利
新華社/中央社
兩岸交流大事記
1979年1月
‧
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 ,大陸停止對大小金門的炮擊,持續了近30年的軍事對峙結束
1991年底
‧
台灣和大陸分別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和「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1993年4月
‧
第一次「汪辜會談」舉行,並簽署協議書,成為兩岸走向和解的歷史性突破
2005年4月
‧
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並與胡錦濤在北京舉行會談,這是60年來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首次會談
2008年11月
‧
國台辦主任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台北簽署四項協議,兩岸「三通」實現
2010年9月
‧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即ECFA)生效
2013年6月
‧
習近平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一行,並就兩岸關係發展提四點意見
2014年2月
‧
台海兩岸65年來的首次官方會晤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