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文的家清簡脫俗,原居上海的她是位珠寶鑑定師,除了首飾一類的珠寶玉石以外,多年來因為經常進出拍賣會工作,也培養了她研究玉石雕像和古董傢俬的興趣,跟德國籍、來自盧森堡的丈夫更是因古董而結緣。「我收藏的許多玉石都留在盧森堡及上海的家,香港則只有這座玉佛像和一些可隨身的佩玉。」曉文找出幾件小巧的玉器,娓娓道出每件的出處。
記者:容慧心
攝影:伍慶泉
「蟬形的叫唅,是放在死人口中的喪葬器,說是有防腐的效用;翁仲造型的玉是古代的辟邪玉,他是秦始皇時期的一名猛將,古人用玉雕畫翁仲造型掛在腰間求平安。」另外還有玉環和玦,曉文說都是佩飾玉,可戴在頭上、頸間或腰間,也是古代君臣分別尊卑和階級的標記,為求端莊,所以較少雕琢。
她心愛玉器,卻因為怕兩個女兒打破玉擺設而改放石雕。就在大門和客廳之間一個整理衣履的空間,一個古董櫃上就放着三個「迎賓」的人頭石像,進客廳前的玄關位又放着一件石雕的老虎頭,是非常有趣的組合。「三個人頭像是唐代的石雕,很多人覺得只有頭很恐怖,但我覺得很有中國特色,是從泰國買回來的;老虎頭跟佛像一樣從緬甸帶回來,很多時會嚇怕客人,但卻是我買來擋小人的!」
廿萬買賊贜佛像
探訪曉文家,就會發現八成的櫃和裝飾品都是在不同國家投回來的珍品。令我大開眼界的就是座落在露台和飯廳窗門那一邊的漢白玉貼金佛像。漢白玉是純白的大理石,中國古時喜歡用來建宮殿的階梯及欄柵等,而東南亞等地則愛用來作佛像雕刻。一般中國的佛像面形較圓或方、身形較穩重、表情也較拘謹,這座高81厘米的佛像面尖,身形較纖瘦而面帶笑容。曉文說,這種佛像是緬甸大型寺廟供有錢人參拜供奉,其後都被偷去販賣。上面的金箔經多年擺放也只是部份剝落,是保存得算非常完整的「賊贜」,所以花費了約廿萬才能買到。「把佛像投回來了,就不可以隨便放,便為佛像配了一張小柚木枱,在兩個門窗之間的柱前安放剛剛好。」
拍賣會尋到寶
張曉文愛親自到拍賣會看古董,把顏色、用料和款式各異的家品投回來放在同一居室當中,合眼緣就投回來。露台前一個銀色木櫃絕對是最搶眼亮點,閃閃的木櫃上面畫了一件金黃的龍袍。「客廳和露台間就是有這樣一個距離,空着好像太單調,剛巧在上海拍賣會看到它,細看發現銀色面不是塗漆的效果,而是把銀打成薄薄一片逐片逐片貼上去的,非常罕見,便決定一定要買它回來放在這裏。」雖然放在露台邊長期給陽光照射,但銀櫃放了多年也沒有半點褪色,銀箔也沒掉落過,足證這櫃手工的確很好。因為太愛這個銀櫃,曉文還為它配了一個中文鎖,讓它成了自己的私人儲物櫃。「要把鎖上的字編成五言句才能開鎖的!全家就只有我會中文,所以這算是我的私人寶箱吧!」育有兩個女兒,雖然已為人母,但仍有一種少女情懷。秘密櫃子裏原來放着曉文收藏的玉石首飾,和她當珠寶鑑定師時用過的文件和工作證等等。在家庭以外,她最記掛的就是自己往日熱愛的工作。
步入走廊,有個矮矮的紅色百子櫃擱在大女兒房門口。「這是參照藥材店百子櫃造型的小飾櫃,是上海製,有中式彎角,每個小抽屜都包有裡布和金線邊,不會刺手,我給女兒用來放頭飾和小件物品。」再走進曉文睡房,兩個淺藍色床頭櫃和大大個紅底金花的電視櫃,各有特色。「淺藍色顯然是現代用色,是新塗上去,兩個都是經翻新的百年老櫃。」幾年前買回來時每個只需五千元左右,現在想轉手的話應可炒高近兩倍價錢。「紅色櫃是丈夫投回來的,他喜歡的款式比我更花巧!不過我覺得他蠻有品味,至少各自買回來的裝飾品套入我們家後都不會亂七八糟。」一提起丈夫就展現甜絲絲笑容,原來二人也是因為古董而結緣。「他是我比利時客人的朋友,一次他們到上海工作,說要逛上海的古董巿場,客人知我愛古董便介紹了我給他認識,我帶他到不同地方找盒子、油畫,當時就覺得他挑的都頗有眼光。」丈夫在金融諮詢公司工作,曉文婚後辭去了上海的工作,跟丈夫住過盧森堡、法國等地,現在來到香港定居。往日在歐洲居住的時候,一星期都會去三、四次拍賣古董家品的地方。到丈夫和小朋友放假的時候,就愛到東南亞等地旅遊,越南、泰國和緬甸等都是她入貨的聖地。二人因古董結緣,一個家也放着愛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