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做電視節目,在鏡頭後和施永青老闆閒聊,講到今年的財政預算。施老闆靈機一觸,想到了假如政府向企業減稅,但條件是企業要將得來的額外盈餘予員工分享,原則上有得諗。
當其時,我沒有即時想到這個構想有甚麼問題,直覺是這種爭取不到民望的工夫,政府不會有興趣做。當然,施老闆的動機是善意的,他一直主張社會可以在一次分配做到均等一點,就不用等政府去做二次分配。
可是,一次分配的核心精神,是論功行賞,獎勵成功。一次分配的優點是有正面推動的作用。原則上,要是人人都有貢獻,一次分配下一樣,可以做到社會均等。
根正苗紅的共產主義,認為資本家把持了資本,工人被剝削,所以要將資本共產,然後各取所需。今時今日,只有極少數人有這種想法。教科書會說,共產之下,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社會失去了創造動力,結果共產是共貧,不是共富。
共產,是工人失去動力,還是創業家失去動力?對,共產社會裏面,根本就沒有創業家,結果是怎樣,不用我多講。一次分配下,創業家會不成比例地拿得多,是有一定理由。
要資本家自願增加一次分配,最正路是靠勞工自我增值。假如要由政府去提供動機才發生,其實嚴格來講已經不是一次分配。更大問題是,這個建議難免恐怕會被人屈機:將額外盈餘分配予員工,沒有說過不可以分予老闆的親屬吧。當然,還有各種漏洞超越我們的想像。
政治上,退給納稅人,會比起退給企業有更廣泛的支持,所以政府要是希望換取掌聲,應該不會參考施老闆的想法。更理想,當然是制度上減稅,可是在這個政治環境下,還是不用想了。不過,我相信香港人今天一定會受落,就是與其將錢留在政府,冤枉給依賴福利的人,還是將錢留在自己的口袋,畢竟退稅是簡單的。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