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房地產公司近年不少都積極染指金融業,從中國海外(688)調任母公司中海集團副董事長的孔慶平表示,集團亦有意捕捉商機,惟不會以上市平台投資,而且無意全購金融機構或做大股東,只做被動投資者。
記者:李芳芳
孔慶平昨出席春茗時向傳媒透露,中海外亦有意從中捕捉商機,皆因內地金融業正邁向市場化改革,銀行有望打破過去壟破局面。但即使日後入股基金、保險及銀行等,亦只由集團進行,屬投資性質。
孔慶平指出,金融業與中海外的協同效益不大,「投資者買688是投資地產業務,要小心配置資金,不能用到非本業上。」
本報粗略統計,有超過30間內房,近年先後入股內地的金融機構,例如恒大地產(3333)早前買入華夏銀行4.5%股權、萬科在徽商銀行(3698)上市成為大股東等等,而市場對內房紛紛沾手金融業的說法不一。
外資內房分析員認為,民企開發商一般比國企較難獲得貸款,入股銀行將可增進關係,如在年底等關鍵的結算期,銀行能適度向關聯的地產商,優先發放更多已敍造的物業按揭貸款額度,該時間差值已直接影響地產商的現金流。
內房股覓新增長點
瑞信中國地產分析師杜勁松指,不少公司都認為金融業賺錢,紛紛爭取申請民營銀行牌照。而且地產業的高增長已成過去,發展商亦需尋求新的增長點,增加經營多元化,如部份內房開拓海外市場。
但有內房財務總監指出,除非全購或做銀行大股東,入股內銀對獲得貸款額度的實質幫助不大,而且中小型銀行的放款資金有限,未來盈利增長空間亦不大,「比起買股份咁大舊錢,肯定唔算係好着數」。該公司有資金寧願買地、還債,甚至存入銀行定期收息更好。
另外,孔慶平以股東身份看中海外今年業務指,新管理層應續爭取盈利按年有雙位數字增長。「有些公司以為買了地就賺錢,我們會多想一步,如何在樓市調整之時,仍可賺錢。」至於母公司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向中海外注入地產業務,他指,現時已順利將項目交由中海外託管,惟資產整合仍待有關政府部門審批。
料內地樓價壓力大
展望樓市,孔慶平說,內地樓價已累積相當升幅,相信未來的受壓漸大,供應過多地區將最早出現價格下調。
但長遠仍看好內房市道,「以往多由政府出招調節,今後將多靠市場供求調整價格。」中海外財務總監肖喜學指,集團未來會續增商業地產的比例,希望五年內由現時佔總體的5%增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