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為中國的金融健康把脈,有一個指標不可不看,就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借貸成本。」早前因為打算報道中共領導人與商家的金錢勾當而被叫停,最後由彭博社過檔至《紐約時報》的Michael Forsythe,近日又再爆料,指國開行的借貸成本急升,事不尋常,更可能令已露疲態的新興市場傷上加傷。
Forsythe長年追蹤國開行的新聞,曾出版過一本專著《China's Superbank》,詳述國開行如何大舉進軍海外,其1萬億美元的貸款組合,足以令其影響力遠超世界銀行,甚至比摩根大通的貸款賬簿還要大,全球最大政策性銀行的名號當之無愧。
債息急升五成 添水緊疑雲
國開行不是一般商業銀行,缺乏分行網,故此資金來源並非吸收存款,而是發行長年期的債券,買家大多是其他國營銀行,國開行的前行長陳元,是已故中共元老陳雲的兒子,是根正苗紅的太子黨,一直以來,國開行的信貸評級等同主權級,融資成本超低,年期又長,讓國開行可以予取予攜呼風喚雨。
不過,Forsythe昨日撰文表示,過去一年,國開行的債券息率急升了五成,由4厘上升至近6厘,如果連國開行這等星級機構,都得不到國有銀行畀面,借不到平錢,是否意味內地的水緊問題其實較表面更嚴重?抑或只是反映陳元去年中離開國開行後、人走茶涼的現實?
無論如何,國開行利息成本上升,借貸渠道不暢通,對那些靠它輸血的企業來說卻可能是催命符。《金融時報》昨亦報道,國開行近幾個月已陸續要求一些國際客戶延遲提取已批出的貸款額度,至少涉及兩家印度公司,亦即是說,貸款雖然已批准了,但希望債仔不要提取。同時,該行一改以往做法,更願意讓一些財困債仔破產,充公其資產在國際市場出售填氹。
弱市閂水喉 變相輸出錢荒
沒有了平錢,尤如廢了國開行武功,令其行走江湖的能力大減。國開行近年在香港一度活躍,港交所(388)前年鯨吞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便得到國開行的水喉支持,而旗下的國開證券,更因無牌充當港交所批股的財務顧問,而被市場質疑。該行亦一度在泰國正大集團收購匯控(005)手上700億元平保(2318)股份的交易中,飾演正大的關鍵金主角色,儘管最後中途退出而未有成事。不過,國開行在新興市場的活躍程度才叫人咋舌,它在全球借了幾千億美元,單單供予委內瑞拉的貸款便多達500億美元,其他中南美國家、非洲、印度甚至東南亞國家等都有國開行的手影。雖說銀行家永遠會在「落雨時收傘,財困時call loan」,但國開行若在不少新興市場危危乎的情況下收水喉,無異於落井下石,把內地錢荒出口。
國開行的姿態令中國因素可能意外地加劇儲局收水的副作用,令金融市場更風急浪大。難怪近日兩個羅斯——大鱷索羅斯及債王格羅斯都不約而同表示,中國才是全球經濟最大的風險所在。
格羅斯的比喻更絕,指中國尤如新興市場這條大香腸內的神秘肉餡,你永遠都不知道吃了甚麼肉,只能提心吊膽一步一驚心。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