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旺角水渠道凡再變矣 - 陳慶椿

蘋果樹下:旺角水渠道凡再變矣 - 陳慶椿

九龍太子道,從前只是個俗名。正式街名是英皇子道。也許後來因為地鐵有了個太子站,才不得不從俗。旺角彌敦道與英皇子道之間,有一條很短的街,叫水渠道,上世紀五○至六○年代,街道中央有條水渠,半條馬路的寬,半個人高的石牆,圍成一個長方,阻塞車輛與路人,年復一年。
同樣的水渠,在窩打老道和佐敦道都有。旺角一段彌敦道也有類似的建築,不過是用水泥建在路面上的,有蓋。那顯然不是水渠。這些怪物,存在很久,卻敵不過歲月的研磨,次第消失了。
那時水渠道在彌敦道的一端,是東樂戲院。東樂面對水渠道,側門在彌敦道,東樂是做廣東大戲的。那時香港到處都是電影院。做大戲的,也多的是電影檔期。彌敦道一帶戲院可多了。包括小小的廣智戲院總共不下二十家。那時候還沒有電視,後來有了,也只是黑白電視。人們有空就往電影院擠。很多到現在還念念不忘的電影,都是那時候在戲院裏看的,包括《摩登時代》、《魂斷藍橋》、《金枝玉葉》、《翠堤春曉》、《玫瑰玫瑰我愛你》、《桂河橋》、《埃及艷后》,甚至《湯眉謝利》。還有《紅粉忠魂未了情》:忘不了典型古雅的譯名。
一九七○年代以後,這種大型戲院先後退隱了。舊果僅存的,只有窩打老道油麻地戲院,不算大,故不稱碩果。現在是二級受保護文物。
上世紀五○年代的旺角,有不少工廠。最出名的是駱駝牌熱水壺廠。廣告說, 恃住好膽,一味靠滾。那時候家家有個熱水瓶。
那兒還有織造廠,雞仔嘜綫衫,鈕扣廠。彌敦道上有梁蘇記遮廠門市部。他們的雨傘,以正鋼骨、不漏雨、唔甩色、包修理作招徠,下雨時,街道上,盡是一朵朵黑色的梁蘇記。還有一家皇上皇雪糕臘味公司,號稱粵港澳湛皆有分支。夏天孩子們在那兒吃冰淇淋,冬天大人們去選購臘腸臘肉臘鴨。
皇上皇隔壁有家老牌涼茶店,叫春和堂。那個年代涼茶店多的是,在店前端起深黑色的苦茶滿碗,義無反顧,一飲而盡,然後放下一角銅板。
想起一九五○至六○年代的旺角,就想起《中國學生周報》。彌敦道666號。大孩子胡秉文(長大後叫胡菊人),在主持寫作問題講座。那是我們參加課餘活動,結交朋友,接觸現代文學,思想得到壠蒙的地方。友聯出版社在花園街,不太大的一個鋪位,是《兒童樂園》、《祖國周刊》和《友聯活頁文選》的家。
中文大學有人做了個網頁。只要你打上《中國學生周報》,就可以讀到全部當年的《周報》。又聽說,打上《兒童樂園》也看得到全套了。
後來在舊旺角差舘斜對面,愛皮西飯店樓上,有個「學友中西舞蹈研究社」,是《司徒華回憶錄》裏提到的。
如今旺角更旺,水渠道不見水渠,英皇子道只稱太子道。東樂戲院變成大人公司後來改建了聯合廣場。戲院的大門,變成一截街道,是港鐵站一個出口。
水渠道看着時間的消逝,事物的興替。「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