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廚餘這個字不陌生,但藥餘這個字你又聽過沒有?
剩餘藥物回收計劃,在英國、南韓、台灣等地已經實施一段時間。何以藥物都要回收?因為它們所含的抗生素和激素,會經堆填區或沖廁流入地下水道,令食物鏈和生態環境受污染。2013年有調查便發現,美國哈德遜河中的細菌已經帶有抗藥性。
此外,有瑞典研究團隊指,長期生長在受藥物污染水質的魚類,已經不知不覺吃下很多過期藥物;假如人類吃下4條受污染的河鱸魚,便等於吞下1顆藥丸,長此下去,後果不敢想像。在香港,污水處理廠排放出海的污水中,都驗出有抗藥性細菌;只可惜 ,香港法例只針對醫院、診所或化驗所有潛在危險的廢物,而沒有家居醫療廢物棄置管制。有見及此,香港藥劑專科學院便推出為期一個月的回收計劃,並一力承擔處理剩餘藥物的費用。
反觀鄰近的台灣,連藥房都可以回收藥物,台北市政府更將全市的回收站記錄在google map上,如此貼心的安排令台灣回收率不斷上升。市民提高藥餘意識,減少重複看診或取藥,變相替政府節省醫療資源。香港政府是否應該引以為鑑?
記者:鄭倩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