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愛爾蘭女子,牛津大學畢業,在政府財政部任職。一九四四年,當上聯合國總署官員,在奧地利、比利時等地的難民營工作,在歐洲,她結識了作家薩特和雷蒙.格諾。二戰後,她到劍橋進修哲學,然後擔任牛津聖安妃學院哲學講師,開始寫作。第一部小說是《網之下》(Under the Nest)。這樣的背境,可會寫些介入社會,或者思辨型的作品?沒有。讀者看到的,原來是現實的生活:一場胡塗的四角戀愛,A愛上B,B愛上C,C愛上D,D愛A。其中二人是朋友,二人是姊妹。這令人聯想到某些評論,彼此循環讚美,都是近親,分別在前者最初並不知情。主角傑克是個窮小子,以翻譯謀生,長期寄住在朋友家中,不是遊蕩,就是和酒友買醉。寫了些東西也只能放在街角小店好心腸的老太太那裏。小店裏有許多貓。
為了生活食宿的問題,傑克參加了治療感冒的實驗,當白老鼠,住進研究中心。在那裏,他結識了另一隻白老鼠雨高,雨高卻是個富小子,擔任電影製片,為了逃避麻煩才走進中心。二隻白老鼠相逢,大談哲理,過了一個又一個療程,要被請走。傑克追求安娜,結果發現她喜歡的是雨高。雨高則喜歡她的妹妹莎拉,莎拉才喜歡傑克。故事像團團轉的走馬燈,荒謬諧趣,但燈外,卻是一張大網,罩着所有人,叫人無法掙脫。最後,傑克終於明白自己不過生活在白日夢中,不辨真假,而一直自以為是。他開始腳踏實地,找到一份工作,租了小房間,好好地生活。他到老太太那裏取回手稿時,見到其中一隻貓生下的四隻小貓:兩隻像純種暹邏貓,一隻虎斑,另一隻是虎斑和白色交雜。老太太問:為什麼會這樣?傑克答:那只是世上的一個奇蹟。
艾麗絲.默多克(Iris Murdoch)的作品很多,還探討文學理論和哲學,著名的《抗拒枯澀》(Against Dryness)表現了她的創作觀和批評觀,其中〈小說該如何寫〉,最具啟發。她認為小說應該寫得有趣,而且是喜劇性的,不管敘述的物事多麼悲切。小說的世界充滿怪誕、愚昧和懸念,這些元素,即構成小說的喜劇本質,這也是小說與詩和戲劇的區別。至於道德,默多克認為小說家無可避免會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但小說不是道德傳單;藝術家不應為自己的作品是否關照社會問題而操心,他最大的責任,是盡其所能,創作最好的作品。她特別反對兩種小說:「晶體型」和「新聞型」,前者她指一種描繪人類狀況的準寓言式小品,這種小說沒有人物;後者則指不成形的準文獻式長篇,平鋪直敘地講故事,素材來自直接的經驗和事實,而人物,有了,卻因俗套而蒼白乏力。
默多克是一位有個性的小說家,不受友朋及環境的左右,對小說,有她獨特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