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台灣參觀台北國際書展,感覺跟香港書展大同小異,但主館一個小角落,卻散發着香港書展所沒有的濃烈文人氣息。只有幾百呎的小空間,名為「我們的書店」,由「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設置。該會去年3月由一群獨立書店經營者及支持者成立,旨在記錄和發展獨立書店的特有文化及精神,並助獨立書店的生存與經營,以保存文化多樣性的可能。
定位夠專 鎖定書迷
那個攤位以書架佈置成一間小書店,每個書架由一台灣獨立書店負責選書,但全部為非賣品,純粹用以展示各店所關注的內容。在商業味濃的書展擺滿幾架不賣的書,有型非常,同時用來烘托全店唯一一本可買的作品——《聽見書店的聲音》。這本由協會出版的書,記錄了台灣28家獨立書店負責人的心聲,對於曾發過開書店夢的我太有吸引力,二話不說立即買下。
近年台灣獨立書店面臨誠品等連鎖書店的瘋狂折扣搶客,以及越來越多年輕人網上買書的趨勢,獨立書店經營比以往更艱難,賺大錢固然沒可能,守着不致倒閉也非易事。回程機兩小時腦中掛着「獨立書店如何『死唔去』?」把整本書看完,嘗試歸納出獨立書店的生存之道。我發覺幸存的獨立書店大多有清晰定位。大連鎖店書種廣,小書店以書種專抗衡,如專攻女性主義書籍的「女書店」、同志題材的「晶晶書庫」、社會運動的「洪雅書房」、古書買賣的「舊香居」等。這不只是賣書的店舖而是宣揚理念的基地,有助招攬及鞏固共同喜好與理念的讀者,這班die hard fans不介意買書沒折扣,並同時作為書店的免費宣傳大使。
定位夠專「有辣有唔辣」,專攻某一題材難以募集足夠支持者,空有一班死心塌地的小眾讀者並不足以養活書店,故很多獨立書店都思考如何開拓及兼營其他業務。作為婦女運動文化基地的「女書店」,在1996年已拓展出版生意,早年有評論類的「女書系列」及散文、新詩、小說類的「女抒系列」,一條龍處理出版及門市。它們開設專屬網絡書店,賣書給偏遠或海外讀者;超脫台灣而放眼世界,小眾題材也能糾合足夠的消費者。一些獨立書店則銷售與其定位相關的其他產品,歷史悠久的「唐山書店」,就曾代售學生社團或個人的出版物及文創品;台東的「晃晃二手書店」,為解決收書來源不足的問題,想出以二手書交換住宿,讓書店變成一間充滿書卷味的另類民宿。
設立協會 合力推廣
看畢《聽見書店的聲音》一書,讀得出多位撰文店主字裏行間的無力感,但我對台灣獨立書店的未來反而感到樂觀。我認為「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的成立,能有助集合獨立書店的力量,而向民眾推廣支持獨立書店一環尤其關鍵。美國出版及書店業界權威刊物《Publishers Weekly》,在2013年選了代表美國獨立書店之組織ABA的CEO Oren Teicher為年度人物,以表揚他帶領獨立書店,在面對美國e-book的高速發展及大型連鎖店的競爭,近年生意竟能不跌反升。Teicher把現象歸因於近年美國人對本地消費運動的支持,而社交媒體的興起亦減低獨立書店作自我推廣的成本。ABA推廣獨立書店的宣傳上出一分力,包括設立Indiebound網頁,創製了一系列呼籲民眾幫襯獨立書店的宣傳品,鼓勵本地作家親臨獨立書店幫助促銷。很多獨立書店,都反映着店主高雅的個人品味,將這些有心人的精選連結起來向公眾呈現,我認為比一間大型誠品更具魅力、更能推廣知識。成立獨立書店協會的好處正是能作合力推廣,又同時保存各店特色,更可集體處理出版業務,分攤成本,甚或增強對出版社的議價能力。香港獨立書店的存活,當然牽涉更麻煩的租金及閱讀群不足問題,藝鵠、序言、森記等小書店努力經營,各自找到生存的空間,但我認為仿效外國及台灣組成獨立書店聯盟,在刻下香港群眾一片反霸權反連鎖的思潮下,有系統地推廣對獨立書店的支持,將會有利獨立書店在香港的發展。
徐 緣
跨國公司市務總監、營銷專欄作家
http://www.facebook.com/tsuiyuenmarketing
本欄隔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