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對論】
禽流感再度襲港,市民過年無活雞吃,殺雞、賠償、抗議場面重現,特首暗示活雞非必需,本地活雞業存廢再惹爭議。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本港惟有完全零活雞,才可將禽流感風險減到最低,別天真地以為,分隔兩地檢疫或停輸內地雞,禽流感便會消失。本地雞農陳琼林反駁,內地雞未完成檢疫就運到批發市場才是最大問題,政府政策失誤卻要雞農陪葬,極不合理。
記者:陳沛冰 朱雋穎
記:《蘋果》記者
袁: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
今次本港出現禽流感,本地雞農及立法會議員批評是內地供港活雞「累事」,要求政府10日後恢復活雞供港時,分隔檢疫中港活雞,否則於事無補。
記:
你認為分隔檢疫中港活雞措施如何?
袁:
分隔中港活雞檢疫地方,只能防止兩地雞隻交叉感染,及當檢測到禽流感時,知道病毒來自本地或內地,但不能減低本港整體禽流感風險。
記:
雞農要求政府增加養雞配額,香港活雞能自給自足,不需再輸入內地活雞,你認為如何?
袁:
本地雞場需從外地輸入雞苗,若停止從內地進口活雞,便要從歐洲或美國引入雞苗。除非關閉本地雞場,否則不能停止輸入內地活雞。不輸入內地雞後,本地雞農可能會聯手壟斷市場,令雞價大幅上升。
記:
今次是內地雞有禽流感,與本地雞無關,不從內地輸入活雞能否減低禽流感風險?
袁:
過去17年本港有五次殺雞,是因雞場、批發市場或街市發現禽流感。
這些地方有禽流感,可能是野鳥帶入病毒,可能有人偷運活雞,故停止從內地輸入活雞,不能減低本港整體禽流感風險。
過去10多年政府實施多項防範禽流感措施,包括街市日日清雞及禁止散養家禽。去年內地爆發H7N9後,政府引入RT-PCR病毒測試及H7血清抗體測試,未來又會分隔檢疫中港活雞,實施多種措施,能否減低禽流感風險仍有很大爭議。
記:
政府實施這麼多防範禽流感措施,不是已將禽流感風險減到很低嗎?
袁:
不錯,現時的檢測方法已是最好。根據數學模型研究,引入血清測試後,有95%信心只有少於2%內地供港活雞有機會帶有H7N9。這個檢測率已將安全度提升至最高。
但不要忘記,因沒可能每隻活雞都做測試,故仍有少於2%活雞,有機會帶有禽流感而沒被發現。這些雞進入本港,有機會感染人。
記:
政府2011年擱置中央屠宰,若現時實施中央屠宰,街市不賣活雞,但保留雞場,又能否減低禽流感風險?
袁:
中央屠宰場劏雞後,會用含氯氣的水沖洗雞隻,雞隻帶禽流感風險很低。
但上屆政府評估顯示,本港設中央屠宰場不符合成本效益,難與內地冰鮮雞競爭。
記:
從科學角度,有甚麼方法將禽流感風險減到最低?
袁:
答案很簡單,就是本港沒有活雞,不再進口內地活雞,及關閉所有本地雞場,就像東京、泰國及新加坡。
「如果要食活雞,就要付出代價,無論如何以後都會有禽流感。今次H7N9,下次可能係H10N8,可能係H6N1,唔好以為分開檢疫就冇風險,你搞錯,唔好咁天真」。
記:
你所指的代價是甚麼?
袁:
本港每日平均進食約2萬隻活雞,一年政府約花5600萬元做禽流感檢測,即每隻活雞檢測成本約7.6元,還未計算殺雞後要賠償,及可能有人命損失。
政府2008年以銀彈政策,動用逾11億元收回雞場、運輸、批發及零售雞檔牌照,縮小家禽業規模。但有雞農堅持守住家業,投資過千萬元建立現代化雞場,以符合政府的生物安全要求,一旦政府不容香港存在活雞,隨時引起嚴重抗爭。
記:
雞農投資很大,若取締家禽業,是否影響他們生計?
袁:
政府曾要求雞農及雞販交回牌照,換取可觀賠償,及警告業界若繼續經營,要承擔日後爆發禽流感風險,但今次業界卻要求更高賠償。如果香港人要繼續食活雞,這些情況會再發生。
記:
如何平衡業界生計及禽流感風險?你會否同情今次本地雞農遭遇?
袁:
港人是否應繼續食活雞,已不是科學問題,是文化及政治問題,是納稅人是否願意繼續津貼食活雞的問題。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