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有耳:香港雞農陳琼林:中港分檢至有用

隔牆有耳:
香港雞農陳琼林:中港分檢至有用

【隔牆對論】
記:《蘋果》記者
陳:香港現代農場有限公司合夥人陳琼林

記:
過年禁售活雞損失多少?
陳:
年雞檔期我們的農場損失超過100萬。若年雞賣不出去,雞苗又積存,在這21日內就可能要銷毀剛孵化的幼雞,數量達兩、三萬隻;本身準備過年賣出去的成雞,又有約兩萬隻。一般來說市場上賣的都是兩至三斤一隻的雞,老雞往往達四至五斤,價格會壓低。

政府沒有把兩地的雞分開,造成我們很大的損失,政府應作適當的賠償。每隻30元只是就銷毀雞隻作賠償,我們農民卻無賠償,很不合理。我們同意2008年說日後風險要自己承擔,但今次是政策失誤,並非我們農民做得不好。

上月27日,有雞販駕駛載有1,800隻活雞的貨車到禮賓府抗議。

在2008年,政府有意全面取締活雞行業,並推出優厚賠償吸引商販交回牌照;又擬設中央屠宰場。2010年,卻突表示活雞需求已大幅減少,放棄中央屠宰大計。近日禽流感再度攻港,特首梁振英說港人要反思是否非吃活雞不可,食衞局局長高永文又提出研究中央屠宰的可行性。
記:
贊成中央屠宰嗎?有人建議全面取締活雞,你怎樣看?
陳:
我們曾要求政府發出類似的鮮宰雞牌(按:分區設中心屠宰活雞,再分發至零售點出售),卻不獲理會。鮮宰雞可解決農場雞隻積存的問題,減低農場損失的風險。2008年政府提出過行中央屠宰,我們也預了這樣做,後來沒有實行,我們也不太明白。

政府好多政策都有失誤,有問題才改,沒有長遠規劃。而且只推出政策要我們配合,卻沒有支援。像發牌條例,養豬的只有11條,但我們雞農卻有60多條。「我哋做咗咁多嘢咁有心機,所有政策都配合,對爆發減到最低,漁護署同市民都應該睇到」。活雞是傳統、是文化,難道任何事只要稍有問題,就要鏟除?
記:
為何2008年時沒有交回牌照?
陳:
從來無考慮過,因我們相信任何生意只要用心經營,都應該有生存空間。今次最主要是把兩地的雞在未檢疫清楚前混在一起,我們早告訴政府不可如此做。一旦(內地雞)出現問題,我們就要陪葬,反之亦然,那邊出問題我們都不想見到。政府應把內地雞檢疫好,才運到香港市區。

本地農場有漁護署嚴格的監管,要經檢疫,合格才可獲賣雞紙。內地雞雖然有由內地發出的檢疫紙,但來港後於文錦渡抽過血做測試,未有結果就運到長沙灣批發市場,一旦有問題像今次,就封了整個批發市場,波及我們。(本地雞與內地雞)應該要分開處理,倘未能馬上成事,就應先暫緩輸入內地雞。

過年期間無活雞出售,街市雞檔門庭冷清。

現時本港每日出售兩萬多隻活雞,其中約1.5萬為本地雞,並由內地輸入約7,000隻活雞。土地正義聯盟指出,2007年本地活禽生產量達1.3萬噸,足以滿足現時每年約1.2萬噸的食用量,認為本地雞農有能力滿足本地需求。
記:
有人提出本地活雞可自給自足,其實毋須由內地輸入活雞,果真如此?
陳:
為全港每日增加供應7,000隻活雞,我們的確有如此能力。目前全港雞牌總共130萬隻的養雞限額仍未用盡,只養了100萬隻,還有30%的空間。不過,有些雞農依賴內地輸入雞苗,若停止輸入大雞,雞苗也自然要停。我們曾提出引入受精蛋,因其風險最低,一抵港就可熏蒸消毒殺菌。只要政府願引入受精蛋,長遠本地活雞可自給自足。
記:
內地爆發禽流感後永久關閉部份活禽市場,你覺得香港要效法嗎?由內地輸入活雞還有甚麼問題?
陳:
香港政府政策搖擺不定,而且不公平。本地雞在長沙灣批發市場若賣不完,也不可停留要日日清,但卻有停雞欄專供即日賣不去的內地雞。內地有些千家萬戶的雞場,食、住都在同一地,所有事混在一起,怎會不爆禽流感?不去清洗不夠乾淨,就會爆,是環境造就爆發。我的觀察是所有疾病都由街市而來,街市是最主要源頭,日日清才可把風險降到最低。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