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警方估計前日灣仔出土的巨型炸彈,是美軍於1945年6至7月二戰期間投下,因跌落鬆軟泥地而沒有爆炸。歷史專家稱,那時正值美軍反擊時期,美軍不斷攻擊日軍位於港島北岸的建築物,炸彈數量難以估計;軍事專家則相信炸彈由B25戰機投擲,屬當時最大型的空投炸彈。
狂攻港島北日軍據點
香港由1941年開始被日軍侵佔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4月美軍反擊期間,曾空投炸彈誤中今日銅鑼灣聖保祿醫院一帶,導致500名平民身亡。珠海書院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教授相信,涉事炸彈由美軍於1944年底至1945年8月期間投擲,當時盟軍正在反擊,而石塘咀至筲箕灣一帶港島北岸屬日方的軍事設施所在地,故美軍會集中攻擊;加上黃泥涌道一帶街道能通往東、南及西方,更是摧毀目標。
蕭稱無論軍事及教育上,該炸彈均具歷史意義,可令人追憶二戰慘況,故放入博物館別具價值。軍事專家昭鴻指,涉事炸彈屬當時最大型炸彈,美軍僅B17、B24及B25戰機能盛載,除B17每次能載兩枚炸彈外,另兩戰機每次只能運載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