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教育局惹出的貶粵語風波仍未平息,局方昨推介教育電視去年所拍攝一集介紹粵語節目,褒揚用粵語讀唐詩宋詩最押韻,非普通話所能及,為妖魔化粵語「洗底」。據了解,撰寫文章將粵語貶為「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由語文教學支援組官員操刀,教育局將檢討發文機制,防止再犯眾怒。
近日有網民發現,2004年及2006年兩集小學教育電視片集將粵語貶為只能用於口語,教育局昨推介去年中推出的新片集《粵語通古今(粵語和古詩文誦讀)》,節目中指出粵語與古漢語相通,「傾偈」正字「謦欬」,已出現於2,000年前《莊子》,「諗」字《詩經》已有,「得閒」在屈原《楚辭•九歌•山鬼》也有,「幾時」、「舊時」、「隔籬」都是古漢語。
檢討發表文章機制
節目中指粵語發音以《廣韻》為準,《廣韻》不是指廣東話音韻,而是宋代政府出版、記錄當時中原等地漢族語音的韻書,因此用粵語讀唐詩宋詩才押韻和合乎平仄原則,如讀杜甫的《春望》和杜牧的《清明》。
至於該篇被揭將粵語貶為「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的文章,據知是由副秘書長陳嘉琪轄下的課程及質素保證科語文教學支援組撰寫。消息指,現時官員在網頁發表文章,未必全部先由高層先行審閱,局方將檢討發文機制,避免再有同類情況。
另外,教協昨發表聲明,否認已故會長司徒華及現任副會長張文光支持普通話教中文科,又指張文光2002年初在《教協報》專欄發表題為「盡早為普通話教學定位」,只是講述意見,並非提倡普通話教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