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新華社發佈兩篇文章,分別題為〈香港人的一天:內地元素已嵌入生活肌理〉及〈為「東方之珠」增光添彩〉,均述說香港凡事靠「內地」才得以維持繁榮穩定,甚至必須依賴中央政府恩賜才能生存。兩篇文章的「論點」,可歸納為生活和生存、經濟和社會發展兩個範疇,均在「宣示香港一切都在中共控制手上」。
不過,港人該從香港的自主性及社會結構,認清這些「控制」完全是假象。例如糧食,香港的稻米主要來自泰國、澳洲,以至台灣及日本。蔬菜方面,的確有大量從中國出口至香港,但街市還有不少菜檔售賣着「新界菜」,或是夏天有從泰國運來的蕹菜,甚至有超市售賣有歐美入口的蔬菜。水果也是不少來自東南亞、台灣。至於肉食,近期H7N9事件就反映住香港能對雞肉自給自足。新界仍有養豬場供應新鮮豬肉,或是越南是主要冷藏豬肉的供應來源。海產更是每天有本港漁民出海撈捕,以及從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地空運來港;東江水的問題,只要海水化淡廠上馬即可迎刃而解!
至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論點,只要思考得深入一點,就會發現一切的「恩賜」都是毒害香港的所為。例如全城沸騰的「自由行」問題,禍害之深已毋須多談;中國學生來港就讀大學,危害本港學生的升學以至就業前途;CEPA的所謂經濟機遇,就使香港的資金和人才向中國流走。同時,中國的資金大舉流入香港加劇通脹,劣質的經營手法影響香港的商譽。再加上以「中國的全球城市」取代九七前的香港「國際都會」的定位,都是在貶低香港的價值,引證「祖國」對香港的重要性。
反過來,香港沒有貢獻過「祖國」嗎?大家還記得1979年改革開放不久,港人帶米帶油,夏天還要穿上十多件衣服到大陸接濟親友?1980年代中葉,「香港買單、國內提貨」為大陸親友購買電器也為數不少。大量香港廠商在珠三角設廠投資,促成了經濟發展、提高中國勞動人口的收入,為達成鄧小平的「發展至小康」目標提供動力;也同時使中國的工業發展奠下基石(縱使今天仍然落後於國際水平)。這些香港給予中國的支持,中共政權以至民間可有存感恩之心,甚至記得嗎?
再說,近年港中矛盾起因的事情,例如雙非孕婦問題,其實是予中國民眾「化解」一孩政策的枷鎖;限奶令背後的搶購奶粉,以至其他日用品、食品,就是在緩解中共龐大貪腐之下的偽、冒、毒、劣品充斥形成的社會問題,甚至是政治危機;甚至是CEPA 給中共貪官窩藏黑錢之說也不為過。從這些來看,「要不是香港中共早就完蛋」才是事實之全部!
以上種種,都證明新華社這兩篇文章都狗屁不通,但中共為何還要提出這些謬論?要留意,這些文章是在中國作第一發佈,即是以中國民眾為第一目標讀者。因此,文章的目的,可說是要加重中國人對香港人的仇恨觀感,助長大陸人繼續用「要不是中央政府你香港完蛋」、「你們吃的喝的是祖國給的」來批鬥香港的氣燄。即是將中港民間的矛盾升溫,甚至是激化港人與中國人爆發衝突的可能。這才是文章的凶險所在!
面對這個危險性,誠如年初五黃世澤的文章中「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是上天掉下來」,港人要明確地擺出一副比中共更強硬的姿態。因為中共歷史充斥着「吃硬不吃軟,越硬越有機」的情況──海參崴、伯力等地就是中共不夠蘇聯強硬而要割讓;反國教、HKTV事件也是因為港人的強硬而中共要「跪低」,所以港人要堅定立場捍衞自身的權益。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