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跑不足 「撞牆」高危

練跑不足 「撞牆」高危

【備戰馬拉松】
【本報訊】渣打馬拉松將於本月16日舉行,或有跑手近日才「臨急抱佛腳」匆忙備戰。浸會大學體育學系訪問上屆參加者,發現逾三成10公里跑手沒有訓練,普遍受訪者亦有練習不足情況。負責調查學者指出,半馬和全馬應在比賽前半年至九個月開始練習,現時才開始練跑已太遲,若勉強參賽,會增加抽筋和肌肉疲勞風險,嚴重或誘發隱性心臟病猝死。
記者:梁德倫

調查訪問1,146名在指定時間內完成比賽的跑手,發現33%10公里跑手沒有訓練便出賽,約三成人則每星期只訓練一日。此外,只得三分一半馬和全馬跑手會每星期訓練兩至三日。
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作為業餘跑手,10公里參賽者應在比賽前每星期跑40至48公里,半馬跑手則要跑48至64公里,全馬跑手更至少要跑多達48至80公里才足夠。至於專業跑手,訓練量較業餘跑手多三倍。

勉強跑易誘發隱疾

他認為,大多數參加10公里的跑手訓練量不足,而半馬跑手則大部份只達訓練要求下限,比賽時會增加肌肉疲勞及抽筋風險。即使是全馬賽事,亦只有半數跑手做足訓練,隨時在比賽中後期出現肌肉疲勞、肝臟醣份耗盡、無能量繼續跑下去,即所謂「撞牆」的情況。
他警告一旦比賽期間出現這種情況,就不應強行繼續,否則會危及生命,「有啲人會用意志繼續去比賽,但其實耗盡身體能量後好易誘發隱疾,例如心臟病猝死」。
他提醒跑手比賽前10日要開始減少訓練量,令身體儲存更多能量,若已報名參加半馬或全馬賽事,但至今仍未開始訓練,應放棄參賽,勉強參加只會令出事風險大增。

陳敬然指,今次會以業餘跑手的目標去完成比賽,並按照「減量原則」備戰。黃賢創攝

曾是滑浪風帆選手的陳敬然現於浸大體育學系就讀,他指11年前曾報名參加半馬賽事,當時年少氣盛沒有認真練習,結果在西隧口便出現「撞牆」情況,無法繼續跑,「差唔多係行返終點」。
陳敬然指,今次參加半馬,會以業餘選手的心態出戰,並以業餘跑手的訓練量為目標,臨近比賽時也會開始減低訓練量以儲備更多能量應戰。
為防止水份流失過多,他比賽當日每經過一次水站都打算飲100至150毫升水補充,助身體撐過漫長的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