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銀行家、政商領袖都齊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為全球經濟前景提出真知灼見。其中一個議題是:全球經濟並沒有創造足夠的職位,而這現象在年輕人間尤其明顯。
單憑增長並不能解決失業這個當今世上面對最大的問題。在已發展國家,金融海嘯後緩慢的復蘇使就業率一直遠低於2007年水平。根據渣打銀行環球研究報告,單單在美國、英國和歐元區,職位就比以前少六至七百萬。年輕人失業率上升,同時亦有更多人長期失業。
新興國家情況較理想,避過了大蕭條,自2007年來,單在中國就增加了6,000萬個非農業職位。然而,這些國家也未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合適的職位。增長放緩,職位增長恐怕也會隨之而放緩。
失業使人無法逃出貧窮的窘境。當人失去技能,變得無法就業,未來我們也就難以創造經濟增長。那我們可以怎樣創造職位?誠然,更強的經濟增長是一個辦法,而展望2014年更是全球經濟向好的一年,歐洲將會走出衰退,而美國的經濟更會加速。
增長無論如何也不能滿足實際情況。因此,各國政府需要更多直接政策針對潛在結構和人口改變引申出來的勞動市場問題。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已發展市場受困於接連的「無就業增長」。這個增長是不同於1990年之前的情況,就是衰退時出現的職位減少,在經濟復蘇時並沒有相應回復過來。
人口老化是導致這個情況的原因。隨着經濟轉型,大批勞工失落於過時的技能和錯配的市場。在這些市場,不少的工作需要重新培訓因技術轉移而失業的員工,例如是建造業。政府一方面要鼓勵人民延長工作的年數;另一方面更迫切的是減少長期失業的年輕人,令他們不致跌出勞動市場。
新興市場同樣面對本身的問題。到2030年,全球95%的新增勞動力,即5.5億人都會來自這些地區。但經歷了數年的高增長,製造就業的步伐已經減慢,尤其優質而待遇好的職位更是難能可貴。 新興市場於未來數十年之所以會影響全球經濟,部份原因是它們擁有「人口紅利」—— 一個龐大的勞動人口增長。為了能夠受惠於勞動人口高速增長的時期,新興市場必需創造充足的就業機會及確保勞動人口有所需要的技能。然而,目前的情況仍有一段距離。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調查,過去數年於新興市場創造的職位都是非正規就業,不但工資低,就業權利及待遇亦有不足。因此,要為這批龐大的勞動人口提供教育、訓練及合適的工作機會,將會是新興國家面對的一個重大挑戰。
新興市場當前最急切的工作,是提升生產力及工作質素。只有投入更多資源於教育上,並配合市場改革鼓勵商界聘請更多勞工,才有機會解決這個問題。可惜,教育水平仍極度偏低,於南亞及非洲這些勞動人口增長最迅速的地區尤其嚴重,更令人憂慮的是這些市場,包括印度,投入教育的資源不斷減少,這種趨勢必須逆轉過來。 與發展國家一樣,年輕人失業是最迫近眉睫及正在增長的問題,全球超過八成半的年輕人口是在新興市場。 全球各國均面對創造就業的難題,大家絕不能忽視這個情況。
渣打集團企業銀行行政總裁 李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