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施百貨後人馬天惠愛寫書,至今出版了三本,每本皆代表她人生不同階段。1992年還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她,寫下第一本求職指南《Conducting Your Job Search in Hong Kong》給商學院的同學。後來轉開公關公司,美國前總統卡特訪港都找她統籌,其間寫下第二本書《公關辭典》。今年推出第三本書《人生七味.恩果豐收》,中英對照,是獻給生命中最重要的丈夫及兩名女兒。來到她位於港島南區的家,侃侃而談湊女經,流露一臉幸福,比說起在商場上如何贏一仗,更加吸引。
記者:周藍
攝影:林栢鈞
馬天惠Esther Ma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經濟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加入P&G負責市場推廣,及後自組薈益(Prestique)公關公司。育有大女兒李卓研(Quisha)及小女兒李卓蕎(Tiqa)。
生兒育女是女性的天職,對馬天惠(Esther)來說,一切來之不易。婚後經歷三次女人最痛——流產,40歲誕下大女兒李卓研,之後再懷有小女兒李卓蕎,她視為豐收,格外珍惜。與同是媽媽級的徐子淇、童愛玲、琦琦等相聚,說起兒女經,Esther自言絕非怪獸家長:「朋友都擔心仔女讀書考試,我卻從沒這方面的憂慮,女兒考到高分與否對我來說不太重要,不是最差那一撮就可以了。」至於對女兒的期望:「不必當醫生律師,只要向自己的興趣發展就可,我覺得大女兒適合做藝術工作,而小女兒則和我一樣是公關材料。」說到底,她認為給予女兒選擇的權利最重要,因為她們得負責自己的人生。她回憶自己的童年,物質方面從來不缺,卻欠了父母的愛和手足之情,是以她非常獨立,15歲那年,未諮詢父母便自行申請美國的寄宿學校;17年前堅持己見毅然轉行只為尋夢,這些經歷令她認定一套教導子女的方法:「除了學業成績,其實情緒管理、運動、藝術和靈性修養也很重要;就算家中有兩名傭人,我也要女兒們幫忙打掃。」
親自設計主題房間
即使女兒年紀尚小,Esther仍很尊重她們的意願,家庭大小事情都和她們相量,包括家居的佈置和設計。現在一家四口住在港島南區,面積約4,500呎的複式住所,單位中最搶眼的,是花近15萬元裝修的寶貝女房間:大女喜歡游泳,Esther遂把睡房設計成海洋主題,以藍色作主調,如一顆珍珠的床頭燈,特別訂製的海浪造型吊燈,還有貝殼造型的睡床,置身其中,恍若化身美人魚;細女喜歡森林仙子,睡房打造得像森林,房間中央是有蝴蝶飛舞的大樹造型睡床,配上綠色玫瑰花吊燈、青蛙時鐘、鳥籠燈飾等,充滿童話氣息。對室內設計甚有心得,每次新居裝修,傢俬設計及用料選擇都是Esther親力親為,而她最滿意的設計,是兩個女兒房間外的共用空間,一輛偌大的南瓜車,不只是裝飾,車廂的兩端分別裝有電腦及電視,是女兒的工作間,「我希望兩個女兒別只顧躲在房間,而是會走出來一起玩耍,學習融洽相處,所以把遊樂設施都放於房間外。」
凝聚家庭力量的設計
重視家庭的Esther,覺得一間屋最重要的元素是歸屬感,可凝聚力量。她回憶舊居放滿由自己及丈夫名字Harvey組成的「HarvEst」標誌,既代表二人合一,這字亦有豐收之意。到女兒出生後,新屋改用一家四口英文名字首個字母組成的「HQTE」標誌,把標誌放在屋內細節,如南瓜車的車身、樓梯的扶手等,象徵「一個都不能少」。Esther認為家是用回憶來建立的,所以在樓梯間掛了七幅照片,紀錄了她和丈夫認識30年來的不同階段;另外一道牆則掛滿家庭照,同樣是一家人的美好回憶。她又喜歡在家中加入大自然元素,昆蟲擺設如蝴蝶、蜻蜓等,帶來幸福感和生命力。
這個充滿生氣的大自然之家,亦融入不少型格家具,包括國際著名設計師Christopher Guy設計、價值逾十八萬元的真皮梳化;來自陳方安生姨甥女陸介琳的家具店Farrington Interiors、每張三萬多元的古典椅;或是在好友趙式和的畫廊Galerie Huit購入的藝術品及德國瓷器名牌Nymphenburg餐具等,都是她的藝術品味的反映。
後記
相約Esther做訪問,她說只能騰出個半小時,我猶豫時間是否足夠。訪問當天,她因交通問題要遲45分鐘回家,她致電我先做前半部份電話訪問,見面後,她一邊補妝一邊繼續訪問,還不忘交帶傭人準備所需東西給我們拍照,過程中,事事照顧周到,我和攝影師都被她誠懇親切的態度吸引。最終,拍攝和訪問在預計時間內完成,她還趕得及出席下一場活動。一場訪問,就可見到她的Multi-tasking能力,難怪她在工作、婚姻、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都平衡得這樣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