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由中央電視台製作的六集電視政論片《河殤》於1988年6月首播。該片由對中華傳統的「黃土文明」進行反思和批判入手,引入對西方「蔚藍色文明」的介紹,對包括「長城」和「龍」在內的長期被中國人引以為榮的文化現象進行辨析和評判,並且表達了對西方民主文明的嚮往。該片的主要論點是:中國以河流、大地為根基的內向式「黃色文明」導致了保守、愚昧和落後;為了生存,中國必須向以海洋為根基的「藍色文明」學習,並應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體系。
《河殤》播出後在中國社會引起很大轟動,尤其在大學校園內引起「河殤熱」,央視曾兩度重播。《河殤》令學生們政治熱情高漲,探討國家未來的出路與發展蔚然成風。有分析認為,《河殤》為一年後爆發的八九學生運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準備,對於學生提出「反貪官要民主,進行政治制度改革」等訴求,發揮着不可替代的影響力。
「左王」王震拍枱大怒
與此同時,《河殤》在中共黨內也引起激烈爭議,有左王之稱的王震在當年召開的十三屆三中全會上拍案而起,怒斥《河殤》「傷了我的心……傷了中華民族的心。把中華民族誣衊到不可容忍的地步」,公開要求中宣部正式對其展開批判。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趙紫陽對《河殤》持賞識態度,對王震的批評置之不理。
六四學運被鎮壓後,《河殤》被官方抨擊為「資產階級自由化典型」,「六四事件的思想先導」而打入冷宮。《河殤》總撰稿人蘇曉康,被定性為「六四事件的幕後黑手」而遭公安部通緝,被迫流亡美國。另一位撰稿人王魯湘也被審查,曾飽受牢獄之苦。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