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印結盟 劍指中國(澳洲蒙納許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日印結盟 劍指中國
(澳洲蒙納許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近來日本與印度互動頻繁,先是日相安倍晉三上月底訪印,與印度總統穆克吉、總理辛格會晤,達成了一些合作協議,包括日本將出售US-2型水陸兩棲軍用飛機(但拆除敵我識別系統,以規避武器出口原則)。
印度則邀請日本投資東北部基礎設施,此地區與中國有邊境糾紛,主要是指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中國稱為藏南。另外還有金奈的港口建設,這些均是中國曾想承包卻遭拒絕之處。日本與印度的互動更顯緊密,似有針對中國之意。
有中國論者對此不以為然,強調日本縱使能夠拉攏印度,中國也還有巴基斯坦做為應對。兩者關係密切,中國暱稱為「巴鐵」。殊不知印度此次大打日本牌,為的正是中巴間之「鐵桿交情」。
自印巴交惡、中印交戰以來,南亞的情勢可視為是所謂「戰略三角」(strategic triangle)的婚姻關係:即中巴友好、同時對印度不善。但這樣的情勢近年來開始出現變化,中印雙方高層均試圖淡化敵意,增加合作交流,印度內部固然有鷹派着眼於邊界爭議和戰敗恥辱,但印度更清楚真正的死敵乃是巴基斯坦。
尤其是千禧年前夕,印度和巴基斯坦都順利成為核武國後,印巴關係變得更巧妙而危險。近年來雙方或在核威嚇下略為收斂停火,未出現大規模戰爭,但在2013年邊境又開始零星衝突,顯示局面仍不穩定。同時,印度相信巴基斯坦的核能力很大程度來自於中國援助,如何影響中國以牽制巴基斯坦,遂成為印度新的外交挑戰。
在此前提下,日本牌不啻為印度的 一項外交槓桿,印度或可藉此與中國交涉,並討價還價。這不是可不可能的問題,在外交裏只是如何操作,以及操作到何種程度的問題。換言之,新德里的重點不在於化解中巴關係,而是將北京作為對伊斯蘭堡的談判(或危機處理)工具。
在日本方面,這張印度牌雖然不是新牌,但在中日「新冷戰」的當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此舉也被中國論者描繪為反華勢力大聯合(甚至還可以加上越菲等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國家)。誠然,日本與印度曾共同簽署《安保共同宣言》,但那主要着重於反恐、海上演習與救援等軍事交流,若當作是軍事聯盟則太過牽強。
事實上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老祖宗,僅在冷戰期間基於美巴交好、中印交戰,只好與蘇聯結盟。但冷戰後印度重回老路線,保持外交彈性,印度有自己的國家戰略,和日本的合作是各取所需,能換取印度在靖國參拜上的拒絕評論,已是日本一大勝利。
日印雙方在處理中國議題上,似也有着不必說破的默契。這個默契不是一加一的軍事聯盟,而是權力平衡的抽象嚇阻:只要中日、中印不發生戰爭,日印合作就算成功。如今根據日本外務省統計,中國已在59個國家以軍國主義復興等為名,和日本大打輿論戰。對日本來說,世界各地等於都是與中國較量的場所,
然而,目前最主要的戰場還是集中在東南亞。值得注意的是,近來中國似有意設立南海防空識別區,恐將劃入與鄰國(越南、菲律賓等)之爭議海域,對東南亞是否會造成西瓜效應(Coattail effect),則尚需時間觀察。

徐子軒
澳洲蒙納許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