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年首次與大家見面,謹祝各位心想「做」成,財來有方。怕且以上的祝福,拍馬亦難及今年的潮拜(年)詞「馬上」有乜、「馬上」有物來得討好。雖說新春賀語惟求討個吉利,攞個意頭,況且現多鬧着玩,或是心理投射也無不可,否則怎會恭祝對方「不勞而獲」,還要演化為「唔X使做,大X把錢」,我亦自愧擔當不起。與其祈求「馬上」會有甚麼,即係等運到,倒不如藉新春伊始,互勉「馬上」做甚麼,譬如說「馬上」運動、開工和行動。
說起「馬上」,多得好友分享,方記起另一「馬上」借題的故事。原文出自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話說中國第一位平民(其實是流氓)皇帝劉邦,一統天下後,皆因出身草莽,所以這位漢朝高祖一直不放讀書人在眼內。當時朝中有位文官陸賈經常引經據典,終於惹毛了皇帝老子,狠斥儒生:「迺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意謂江山可是靠我馳騁沙場打回來的,只識拋書包又有啥用!
陸賈不亢不卑答:「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也就是說兵戎相見只為逐鹿中原,現在天下既定,難道仍要以武力而治?而昔日的湯武聖王縱然謀朝,及後亦知要文武兼施方能長治久安。高祖聞言縱有不快仍生愧色,並即請教古今治國的興衰所在。
從來打天下難,治天下更難,常言「成王敗寇」,其實往往不過是武功稱覇,若要真正成王,文治不可或缺,豈能一味高壓強權。至於開國大君,雖多懷氣吞山河之勢和驍勇善戰之志,卻不一定兼具興國安邦之才,試想教「人民站起來」的那位,卻又害多少百姓倒下去,而「文革」根本就是大逆「文治」之道而行。
事實上,如高祖般務實自知和有量度納諫,甚至授權與賢者,史上能得幾人。封建時代平民百姓只能跪求聖主有道,否則只有逆來順受,直至有人揭竿起義,改朝換代,當然亦少不了自家窩反的宮廷叛亂。反正幾千年,國家歷史始終還是一部「流血演義」,怎不悲哀。而教人更惋嘆的,且是到了今天十多億人仍只聽天由命,甘為蟻民,眼見國富官強,自己雖享涓滴已然謝主隆恩。
求神問卜只是愚民手段
眼下香港這個神州大地上的蕞爾小城,本來得天獨厚,縱身負不光采的殖民過去,卻因而歷經西方文化的洗禮,可惜子民血脈終究相連,骨子裏的小農基因卻怎也洗不清。以往英治年代,當時的理民府官員每逢大年初三都會到車公廟為港求籤以示親民,市民習以為常並視之為傳統,自始香港的前景猶如取決於當年籤文,而媒體亦樂於推波助瀾,煞有介事的解讀一番,民眾更是隨波而附。
所謂籤占,不過就是求神問卜,且為昔日當權者愚民教化的手段,事關籤詩若非隱喻要安份守己,趨吉避凶,否則就是危言聳聽,但求問籤者少生事端,安做順民,這些當然有利於統治。其實個人篤信鬼神也就是一己之事,自求多福而已。然管治大事若要訴諸於天機,香港同胞又有幾先進?至於一邊痛罵劉皇叔不代表我;另邊卻爭相對照過往籤文有多靈驗,這和晚晚邊看邊罵大台爛劇,卻因某夜熄機已然感覺超爽有何分別?
如果說「馬上」有乜是一廂情願,祈求籤詩能指點迷津只怕與人(皇叔)無尤。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