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認知中,攝影只是觀察和按下快門的靜態活動,但本身鍾情極限運動的攝影師王裕豪,除用眼看、手指按快門外,更喜用雙手雙腳上山下水;十年前參與繩索課程,此後便開始爬大廈外牆、懸崖、甚至昂船洲大橋,影出震撼視覺的「高角度攝影」;近來他更向另一個「高度」發展——高海拔攝影,背負大量裝備,攀上雪山,用體力和耐力換取一張張精采作品,對他來說爬大廈固然辛苦,但上雪山需要的更長時間體能消耗,又是另一種體驗。
記者:韓繼聰
攝影:陳國良
部份作品由受訪者提供
王裕豪
專業攝影師,主力從事運動、高角度、高山等攝影工作,具有十年攝影及十六年攀山經驗,更曾當專業野外教練,多年前已考獲IRATA英國專業繩索技術牌照,及多個攀山訓練證書;及後把專業攝影結合攀山、繩索等技術,成立了edge visuals公司,為外展訓練學校、政府搜救部隊、香港和台灣繩索訓練學校、戶外體育用品品牌進行攝影工作。
身為攝影師的王裕豪愛攝影之餘,也一向愛攀山涉水等戶外活動,單看他黝黑的皮膚和頗健碩的身形,已可想像得到。
以為這樣便能輕易克服極地環境,其實並不盡言:「雖然我也習慣背負重器材邊爬、邊影,但要整個星期不停在極限情況下拍攝,跟簡單一整天在戶外拍攝,又是另一種難度。」
近來積極嘗試「高海拔攝影」的他,雖未算走過很多名山大川,但日本赤岳的一次雪山之旅卻足夠令他難忘:「其實第一次小試牛刀是去了尼泊爾,但都是一般山路,不算辛苦。第二次的赤岳登山,卻是持續在低溫下,而且要爬冰崖,相對辛苦得多,未來計劃將會於三月中登上台灣的玉山、甚至嘗試上喜瑪拉雅山,希望能拍更多震撼作品。」
上山:零下二十度赤岳 三十公斤器材
日本赤岳高近三千米,不算十分高,但卻頗險峻,加上是有名的雪景,冬天嚴寒天氣下出發,實在所難免:「那時赤岳大概是攝氏零下二十度,身體的保暖固然重要,但相機的保溫也要注意,因為電池在低溫下消耗得極快,所以我特別以保溫袋甚至暖包為電池保暖,但要注意的是相機在溫差下很容易有霞氣,每次影前都要檢查清楚。」
除了低溫,器材的重量也是挑戰,因為是工作關係,所以不會像一般旅行般,只用一部相機走天涯,而是要用上兩部單鏡機、還有備用的M4/3機、大量電池、iPad,還有鏡頭及攀山工具等,加起來差不多三十公斤重,加上行雪地之餘,更要攀近乎垂直的冰崖,難怪攀石經驗豐富、出慣汗的王裕豪也大喊辛苦。
四招拍出雪之美
身為攝影師,克服環境之外,攝影當然才是真正主菜,看王裕豪的作品,不難感覺到一股懾人氣勢;壯麗環境之外,攝影技術當然重要,問他可有秘技,他便簡約提了四個重點:「在赤岳有不少垂直的冰崖,只要盡量靠近垂直線拍攝,無論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都可大大增強透視感和立體感,令影像更震撼刺激。」
另外亦要善用廣角鏡,拍攝人物時可盡量把人放於少變形的鏡頭中央,再用其他空間盡量把四周環境攝下,加強氣勢,而他常用的則是16-35m f/4鏡頭,一來變形較少、影像清晰,二來也算輕巧,他續說:「拍攝雪景很容易變成白色一片,可多嘗試觀察,找多一點層次的雪景,例如叢林和天空,增強相片的層次和空間感,令構圖感覺更豐富。」最後便是多以高速快門捕捉飄雪或冰碎,可增加臨場動感,收細光圈亦有助拍出雪的細節。
除這三點外,王裕豪亦特別提到雪地上對光的控制:「雪地基本上是天然的反光板,拍攝時應好好觀察和多加利用,但也容易過曝,一片ND減光濾鏡不可少。另外也要留意白平衡很易出錯,要小心檢查,多用肉眼和經驗分析。特別是藍天和雪地同時入鏡時,偏藍可以很嚴重,有時甚至會用上漸變的ND減光濾鏡。當然,選擇影RAW檔,增加後期製作的彈性,亦是很好的方法。」
下水GoPro Blackmagic輕裝上陣
上山外,王裕豪也會下水,雖然暫時還是在香港境內玩,但看來也相當刺激有趣:「那次其實是幫一個戶外品牌拍廣告短片,內容是拍攝兩個人從高處跳水。由於是拍片,拍攝主要以Canon的C300、Blackmagic和GoPro進行。」他特別提到,十分欣賞Blackmagic的輕巧:「主要的短片內容當然由C300拍攝,但始終機身偏重,相對來說Blackmagic便輕巧得多,對戶外拍攝,甚至攀山涉水,都有更高的機動性。質素方便,雖然它只是M4/3機,但我實試多次,卻覺得它有接近5D Mark III的拍片質素。」
而說到要玩落水,超小巧的GoPro當然也是不二之選:「GoPro雖然機身細小,但質素也相當不俗,而且對它的防水機能很有信心,外國不少人也用它作落水拍攝。」他笑說那次拍攝經驗相當有趣,一行人像寓工作於娛樂,既行山又拍攝,搬器材固之言有難度,幸而出來的效果也相當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