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合口味】
中國電影市場如日方中,純本地市場的港產片不斷萎縮,只有中港合拍片才是本地製片商出路。為了北上賺人仔,國藝娛樂文化(8228)冼國林預期,本港電影商製作的電影將更重內地口味,「劉青雲變咗廣州消防局大隊長、香港警察變咗北京公安……」。
馬年為本港電影市場開出好兆頭,中港合拍片勇奪本港電影市場最受歡迎首4部電影,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洪祖星指出,這是「首次超越西片」;馬年首三日整體票房收入5,110萬元,升15%。他預期今年本港市場電影票房收入達18億元,升12.5%。
去年港產片僅42部
然而回顧去年,由於合拍片有配額限制,港產電影製作量越做越縮,2013更創下歷史紀錄,只得42部,按年跌19%,只及內地電影製作逾500部的十分之一。回想80年代港產片輝煌時期,「一年有幾百部戲」!
去年亦創下「票房收入少於30萬元」的爛片紀錄,某套投資數千萬元的古裝歷史動作片,主要靠女明星撐場。冼國林回想,「當年周星馳一部戲可以收4,000萬元,而家收到過千萬已經好開心!」
港產片越做越縮,他分析背後原因,是觀眾更多選擇及透過互聯網觀賞電影。本港市場小,「一般票房只得200萬至300萬元,香港市場賺唔到錢!」他亦抱怨特區政府支持電影業的基金,審批嚴格,金額亦細,最多只能拍攝800萬元製作的電影,「內地投資一部電影起碼3,000萬至4,000萬元。」戶外場地拍攝審批亦「大細超」,「外國片就可以喺維港、添馬艦取景。」此外,他亦希望內地可以放寬合拍片港方投資者可以參與內地電影發行工作。